27家战投名单起底 “新中信”533亿港元配售收官

21世纪经济报道 江家岱 香港报道
2014-07-16 07:00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说是27家战略投资者帮中信泰富(267.HK,之后将更名为“中信股份”)完成了并购,不如说新中信给了他们参与中国实业大发展的机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说是27家战略投资者帮中信泰富(267.HK,之后将更名为“中信股份”)完成了并购,不如说新中信给了他们参与中国实业大发展的机遇。

7月14日深夜,泰国首富谢国民成为最后一家入股中信泰富的新股东。至此,历时3个月、涉资532.8亿港元的巨额股份配售计划圆满收官。27家战略投资者涵盖四大国有银行、社保基金、民企龙头、主权基金和外资控股公司,借助“雪中送炭”的财务投资,他们将赢得来自中信集团的实业和融资订单,并成为国企改革的“试盘人”。

“这曾经被外资投行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7月15日,中信证券(国际)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殷可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访问时透露,交易全程采用邀请制,最终在受邀的机构中选取了27家投资者兼合作伙伴,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国企改革的认可,也是单一中资投行迄今为止完成的跨度最大的交易。

一名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包括四大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入股新中信,主要是看中上市后的中信集团将侧重非金融实业的发展,想在未来新中信跨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提前部署,赢得先机;而腾讯等民企将透过参股母公司获得与中信旗下金融产业更广阔的战略合作空间。

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战略投资者引入计划,新中信对所有认购新股的投资者不设股份禁售期,这有利于加强中信股份上市后的交易流通性。

明星战投“面面观”

27家战略投资者最终认购了39.52亿股新中信,价值532.8亿港元,占新股发行后扩大股本的15.78%;加上中信泰富原先的独立股东,集团上市后的公众持股量约21.85%,超额完成了香港联交所所规定的最低15%的流通要求。

投资者阵容堪称豪华,27家战投全部是中信集团现有的战略合作伙伴。具体分析,中资(14家)和外资(13家)各占半壁江山,11家国企认购比例高达11.15%,3家民企腾讯、雅戈尔和泛海共出资2.5亿美元,“新马泰”组成的东南亚系资本则主导了外资股东团队。27家战投中出现了18家金融机构。

首先是央企。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再加入国有持股,看似南辕北辙,实则一个“利”字。以四大行为例,知情人士表示,国内法律禁止国有商业银行参股投资银行以外的产业,工、农、中、建就选择以离岸BVI公司参与境外中信交易,以合规、合法的途径参与实业投资。

中银集团下属的东高投资以13.48港元的配售价认购了新中信2.5亿美元的股份,0.58%的占比在四大行中最高。据了解,东高在港澳和海外参与了多项大型基建项目,重点投资的地产、工业、能源、旅游和金融等行业与中信集团高度契合。

如果说央企入股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战略协同作用,民企参股表面来看并不划算。首先,三家民企拿出2.5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合计只占有中信集团0.58%的股权,丝毫不能左右中信的集团策略,却要付出宝贵的现金流。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民企本身没有支持国企改革的动机,他们参股新中信更看重的是全方位业务合作的实际利益。其中,腾讯是新经济的代表,未来会继续拓展和中信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合作;而泛海和雅戈尔则拥有成熟的市场化管治模式,与新中信推行的市场化改革诉求一致。

此前有市场传言指,多名东南亚富豪认购中信股份是中信泰富前主席荣智健动用私人关系的结果。参与交易的财务顾问及保荐人则向本报澄清,这是毫无根据的猜测。

知情人士透露,无论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还是谢国民,乃至郑氏家族的周大福,近年来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与中信集团交往甚密,未来因应中信集团全面“走出去”和部分产业向境外转移的现实需要,双方进一步战略合作的空间很大。

尽管中信集团兼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此前多次强调所引入的股东不是财务投资者,而必须是认可中信发展理念的战略投资者;但最终的战投名单里仍然出现了贝恩资本和奥氏资本这2家外资基金,在没有禁售期的限制下,会否陡增股价波动的风险?

上述人士表示,投资者对此无需过分担心,两家外资基金持股数额极少(贝恩0.14%、奥氏0.12%),任何增减持都无需向联交所披露。而投行人士分析,2家基金与中信证券在离岸和在岸市场合作多个投资产品,除非中信股价在短期内升幅过快,否则基金减持清仓的可能性极小。

交易宣告完成后,中信泰富股价7月15日大涨3.34%,报14.24港元,较机构配售价溢价5.6%。

想入股 凭邀请

为了符合香港联交所对公众持股量的最低要求,中信泰富收购中信集团的反向收购必须增发至少约23亿股新股,结果在中信证券独家承销的情况下,3个月就超额完成了任务。与此对比明显的是,几乎同期招股的万洲国际尽管有29家中外投行“保驾”,却在惨淡的市况下被迫中止香港IPO计划。

记者从参与配售的机构投资者了解到,新中信配售一没有举行大型投资者路演,二没有公开接受认购竞标,想要入股必须得到来自中信集团的独家邀请。获得邀请后,由来自中信证券和中信集团的高管1对1现场约谈,买卖双方谈的不是入股细节,而是未来合作的可行性以及机构对中信整体战略的意见。

消息人士透露,受邀请的机构大约只有30家,以最终成交的27家来算,成功率高达90%。

殷可表示,与传统IPO招揽财务基石投资者不同,收到邀请的战投本身熟悉中信的业务优势,更在乎国企改革的前景。有意思的是,在5月举办的中信里昂北京投资论坛上,中信证券与中信里昂证券首次合作发布了“中国梦”专题报告,而新中信配售交易的1对1路演中,恰是以中信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卖点,引起了不少投资者的共鸣。

据了解,除了摩根士丹利作为推荐人参与了小部分战投承销的任务以外,剩余所有的配售任务均由中信证券和里昂证券包办。没有公开询价,没有基石海选,却最终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编辑 于晓娜)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