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征信系统短板亟待完善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马红漫 广州
2014-07-21 16:59

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征信系统构建作才能快速突破

中国征信系统覆盖面即将扩容。近日,监管层和机构的专家齐声呼吁民间借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在上海,一些小贷公司已于近期正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在金融市场化变革的语境下,民间借贷机构发展迅猛。但由于此前无法介入央行征信系统,而自身信用数据库建设又较为滞后,客户信息碎片化、贷款人逾期成本偏低等导致其经营风险骤增,这导致民间借贷机构不仅未能起到活跃市场的功能,反而给金融体系带来新隐忧,加剧金融监管难度。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是基石。当前国内由政府配置资源、以政府信用支撑经济活动的思维没有完全褪色,信用市场建设没得到应有重视。民间征信机构虽有发展,但行业性、区域性较强,彼此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少有进展;而行政主导下的央行征信系统也面临信息数据不全的瑕疵。而失信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局限在民间借贷领域,而且经济指标在快速行进过程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信用问题羁绊。这其中,中小企业贷款难就是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信用缺乏信心的典型表现,而一家知名企业的毁损则可能牵连到整个行业、甚至地域经济信用。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田锦尘近日指出,每年中国企业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

 

当然,扩容与完善征信系统并不只意味着对失信者的单向惩戒,这项工作深入推进的另一个重要指向就是打破信息壁垒、褒扬诚信、降低交易成本。有统计显示,2012年没有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平均贷款批准率只有28.87%;而信用记录良好的小微企业批准比例为54.56%。可见,当良好的信用记录对经济实体活动产生有利支持时,其促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正面激励作用就会得到释放,这也正是欧美发达国家重视征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美国为例,在征信系统构建初期较为重视数据的完整与丰富,征信机构经过区域并购与竞争之后最终仅存益百利等三大征信巨头,随后征信服务开始向专业市场转型,以更好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各征信机构的客户结构开始出现分化。美国成熟的征信体系提高了经济活动效率,为稳定市场经济夯实了基础。相形之下,我国征信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信息采集区域与内容的全覆盖就成为当务之急。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征信系统构建工作才可能得到快速突破。对此,行政部门也在开放征信业方面做出了努力,去年以来先后颁布了《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为民营资本进入征信领域提供了法律依据。当然,征信数据覆盖面广泛,涉及司法、公共事业、电信等多部门信息;且数据采集后需要经过甄别和归集处理,这就需要各归口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因此,将民间借贷机构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将会对投机者形成威慑,进而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同时,此举也将倒逼征信系统加速发展,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信息征集服务。(编辑:刘晓忠)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