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力量将是户籍取向放开的原动力


2014-07-28 07:00

对于户籍改革,民众中有着某种统一性期待,但是具体到各地的做法上,则选择了不同路径。根据中央指示,户籍改革要“因地制宜地实行差异化落户政策”。中央对特大城市、大中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向,对前者仍以控制为主,后者则适度放开,而根据媒体报道,不同地区、城市也都采取了松紧各异的做法。

对于户籍改革,民众中有着某种统一性期待,但是具体到各地的做法上,则选择了不同路径。根据中央指示,户籍改革要“因地制宜地实行差异化落户政策”。中央对特大城市、大中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向,对前者仍以控制为主,后者则适度放开,而根据媒体报道,不同地区、城市也都采取了松紧各异的做法。

户籍改革首先是破除城乡间二元结构,以及城镇内部的二元结构,让农民不再是流动的浮萍而能够在城市扎根。现在在很多地方,城乡户籍差别已经取消,但对城市而言,外来户籍人口在本市的落户是主要问题。这方面制度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了很多突破口,各地城市的主要做法是,按照一定标准拣选允许落户的人口,包括学历、缴纳社保时长、居住状况等,或者直接允许购房者落户,允许在本地投资者落户。

的确,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由地方根据本地需要,包括对劳动力和高教育水平、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调整本地落户政策,可以自然而然地打破户籍坚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老龄化的到来,对很多城市来说,“人口压力”将逐渐演变为吸引劳动力的压力。许多地方对购房户籍限制的松绑只是一个信号,未来各个城市可能为了争取到劳动力、消费者、投资者而竞相放松户籍控制。这种市场内生力量对传统社会管控手段的冲击,将会以渐进改良方式减弱户籍制度限制,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换言之,让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居所者获得户籍及其随附的福利待遇,是渐进改革的第一步。

当然,省会、特大城市等因为其政治地位,在财政资源等方面享受的照顾,吸引外来人口落户的动力会较弱,户籍改革也会成为难点。但万变不离其宗,打破户籍壁垒,最好的途径还是减少大城市所享受的特权与优待,降低相对于其他城市过高的“含金量”给改革造成的阻力,降低行政干预程度,允许市场发育,释放市场力量,这些都是削平户籍门槛、实现资源与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的最根本性力量。让人作为生产者和价值创造者的作用成为主流,压倒将人视为负担的思维,改变指标控制思路,让市场力量自发地去调节大城市人口的合理规模,让市场自己去寻找和调整“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边界。同时,与市场发育配合的是公民权利观念的勃兴,“执政为民”成为城市管理者的指导思路,把权力的使用引导到公益的方向,以及树立权无授权不可为的秩序理念。

户籍改革的速度在加快,但是与民众权利与平等意识的不断高涨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公众的期待是实现完全无约束的自由落户。当然这一愿望需要和现实达成妥协。地方“摸着石头过河”和“挤牙膏”的做法,虽与居民期待的一步到位有差距,但也契合户籍限制逐渐开放的目标。

因此,在中央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上的方向指引的同时,应进一步对地方放开手脚,让地方政府敢于尝试,迈出更大步伐。最根本的还是要既限制又优化政府职能,改变公共服务供应短缺、因而需要依靠户籍来配给的现状,最终消除身份歧视,消除政策造成的阶层分化与城乡差距。(编辑 衣鹏 张凡 申剑丽)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