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自暴自弃的闹剧
柳莺
2014-08-05 07:00
人生何处不相逢式的巧遇,原本可以成为一部完美喜剧的良好开端,剧情却在此后硬生生地急转直下,电影也在接下来的九十分钟内一路变得越来越难令人忍受。
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出版于2005年。今年,这部有关四个自杀者的故事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这是一部表现平平的电影,并没有重现小说中让人忍俊不禁的桥段,而是被主创玩成了一出嘈杂的闹剧。四位主演平分秋色,谁也没有比谁更抓人眼球,甚至一个个在比拼着演技的下限。
在原著中,尼克·霍恩比为每个角色都留出了几页,以详细叙述他们的性格和遭遇。电影也保留了这种处理,并时不时地加入不同人物画外音和承前启后的段落。不过,电影也对小说的某些桥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特别是群戏部分。比如,他们四个人决定去金丝雀岛旅行,小说中只写了几页,在电影中却成为故事的主心骨。
原本是可以出彩的群戏段落,却又被几位演员生生搞砸。伊莫琴·普茨本来前途无量,却硬是要在里面掺上一脚。皮尔斯·布鲁斯南演电影一直不太上心,《自杀俱乐部》可算他这几年最糟糕的一部。万人迷小粉好像在《绝命毒师》的排练现场,连装束都不换一身就过来打酱油了。相比之下,托尼·柯莱特塑造的绝望母亲形象简直是这部电影的救命恩人。
爱尔兰人皮尔斯·布鲁斯南操着他的假伦敦腔,在电影中扮演一位电视人马丁·沙普,他因为和一位十五岁的少女上床而变得身败名裂。马丁·沙普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带着深深的内疚,他在除夕夜当晚爬上了伦敦中央大楼的房顶,想以自杀为这一切做个了结。
可是,他告别世界的计划却被几位不速之客打断,他们分别是:单身母亲莫莲(托尼·柯莱特饰演),她正因为照顾自己残疾儿子而心情抑郁;喜爱高谈阔论的小年轻杰西(伊莫琴·普茨饰演)和一位梦想着成为摇滚乐手却仍旧在送匹萨的JJ(小粉饰演)。四盏不省油的灯凑在一起,导致的结果是,他们都不想自杀了,于是四人相互搀扶着下楼,又试图相互鼓励走出各自的阴影。人生何处不相逢式的巧遇,原本可以成为一部完美喜剧的良好开端,剧情却在此后硬生生地急转直下,电影也在接下来的九十分钟内一路变得越来越难令人忍受。
电影的荒诞可笑,导演帕斯卡·舒梅自然要负最大的责任,甚至有外媒表示,他所有的喜剧看上去都像是瘫痪小丑的表演。原著党也许会为这部电影辩护,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它是烂片的事实。伦敦眼、国会大厦、“小黄瓜”大楼等地标几乎出现在每一场的背景中,好像导演生怕观众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在伦敦拍的。
顺便说一句,这部小说曾经被强尼·德普看中过。如果电影落到他的手里,结果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电影甚至会更耗钱,犯更多可笑的错误。(编辑 董明洁 李二民 王瑾)
本APP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