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印象·国乐》总导演颠覆性创新之路

珞宁
2014-08-12 07:00

王潮歌,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北京。从大学毕业至今,导演是她唯一的职业。

1986年,还在北京广播学院念大三的王潮歌,把小说改编成了剧本《暑假里的故事》。系副主任高鑫极其赏识她的创作,一番鼓励指引下,王潮歌最终自筹了五、六万资金将其拍摄成为一部上下集电视剧,并在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了她的这出处女作。

王潮歌当时就蹲在中央戏剧学院门口找演员,“像是男人专门追姑娘一样”,找到了尚未出道的巩俐担任女主角。自这部处女作起,王潮歌便成为了一位独立导演。

时至今日,王潮歌的名字因十年十部系列“印象”与“又见”的艺术作品声名鹊起;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与闭幕式核心创意团队中的导演之一,王潮歌广受赞誉。但对王潮歌与“观印象”团队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于文化传承的艺术创新,于文化欣赏的引导与传播,于人心和传统的洞见与回归。而对社会而言,或许“观印象”走过的十年,最为可贵的是这支团队依托艺术的创变,让数十万人的命运也因其改变。

创新永不停步:

2002年,张艺谋在桂林找到了正在导演博鳌亚洲旅游论坛闭幕式的王潮歌与其搭档樊跃,彼时,二人正在象鼻子山下尝试以漓江山水为舞台,开创性的做一出实景演出。因对实景共同的兴趣与极其相似的审美观,三人一见如故,奠定了至今屹立导演界的“印象铁三角”。2003年,三人共同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公演,以阳朔1.65平方公里水域、12座名山为背景,当地五个自然村600名村民为演职人员,“刘三姐”向公众推出了“印象”系列的首次颠覆性创新:“大家都习惯于在剧院里看到一个舞台,但当我们把剧院变成一个万山万水,变成一个非常辽阔的大自然的时候,观众就会觉得:‘哎?这个怎么可以当成舞台呢!’”王潮歌笑道。

此后十年,“印象”系列相继推出了八部作品,丽江、武隆、西湖、普陀……“铁三角”不断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印象·丽江》依托海拔3100米处的玉龙雪山为背景,搭建了全球海拔最高的舞台。由来自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汉子和16个村庄的普通农民组成演员团队,通过原生态的动作和歌声,粗犷写意,让生命的原初和自然本身,带给观众感官的震撼。

《印象·大红袍》是“印象”系列第五部作品,以世界双文化遗产武夷山为地域背景,以武夷茶文化为主题。“大红袍”首创了360度旋转环景剧场,让观众能够旋转着全方位观演,同时感受武夷山突然现身眼前,又瞬间隐遁的玄奇。70分钟演出,置身山水,环绕着泥土与植物的气息,它希望为观众提供的是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

“等到去平遥做‘又见’系列的时候,这个颠覆会变得更加神秘。”2013年1月,《又见·平遥》剧场在山西平遥县落成。作为与“印象”系列的平行作品,“又见”不同于实景演出,它突破了利用山水实景的布景,转而挪到室内。王潮歌介绍说:“从莎士比亚那时候开始,大家就会坐在剧院里,看有人在你前面表演。但我们要把你放在一个异类的空间里,你要用你的脚行走一小时,在你行走的过程中,戏剧就开始演起来了,我想很多人是没有这个经验的,‘我想象不出来,你干脆让我去看一下是什么’。所以第一次我们是对实景舞台做了框架式的颠覆创新,而第二次是对剧场观演方式的创新。”

作为“铁三角”首次由单个人导演的作品,王潮歌独立执导的《又见·平遥》是中国第一部大型情景体验演出项目,剧场内部有着繁复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观众从不同的门进入剧场,在9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王潮歌说,“从创建实景演出到现在已经10年,一个艺术家应该永远敢于在创新的道路上再迈出一步。”在剧中,观众在一个又一个互不关联的场景中,捡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从纷繁的碎片中窥视故事端倪。表演者更深入观众中间,在观剧人群中往来穿梭,甚至与观众对话,让观众亦成为戏剧的一部分。

在创新中思变,与思变者共鸣:

经过6年筹划和3年的排练,《印象·国乐》终于在2013年8月拉开北京首演的帷幕。

国乐是宫廷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代名词,它与崇尚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相比,甚有一种隔世的距离。“如何将现代人的情感融入古典乐器,传承永久?”王潮歌认为,艺术家有责任和义务,将之进行展现。这是她做《印象·国乐》的初衷与多年来的梦想。她的想法一经说出,便得到BMW公司的支持。

《印象·国乐》的一大挑战是试图颠覆国乐的“符号化”。王潮歌说:“许多人觉得二胡应该像阿炳的《二泉映月》,唢呐就是红白喜事,琵琶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过年超市里就要放《步步高》、《喜洋洋》……”

“当国乐被固定成某种符号的时候,就大大地拒绝了新一代人对它的喜爱。现代人应该通过国乐来表达现代人的情感,表达现代人对当今世界的认识。”王潮歌认为传承不是口号,而是要让人喜欢。她安排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在台上直面观众,讲述自己真实的故事,还音乐以人格特征。她说,“乐器本无声,乐曲的动人之处不完全在乐器本身,甚至不在于技巧的高低、弹拨的快慢。乐曲的灵魂在演奏者的情感,在演奏者的修养、他的心灵感受以及个人的表达冲动,这才是音乐演奏的灵魂。”王潮歌认为,将最朴实的“真”贯穿于演奏与独白中,演奏家就能和观众一起完成对自身精神历史的重新评估,进而使台上台下达成共鸣。

用最朴实的“真”进行创新、寻找情感共鸣,亦是BMW与《印象·国乐》一同前行的精神纽带。“人们需要一种创新去满足新的发展,”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先生说,“汽车在我心中是有生命的,如果你用心去倾听它,也会感受到最好的回答。”在他看来,车和乐器一样,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表达,而表达的关键在于听从内心选择。

《印象·国乐》成功借鉴了观念艺术与行为艺术的形式,对音乐形态进行了一次深度表达,是一场承载着演奏家灵魂的演出。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也是BMW所一直倡导,康思远先生说,“任何事物都是以人为本的,音乐也一样,任何乐器都不可能自己演奏,而真正能演奏出动听音乐的还是人。”如同BMW,每一款产品基于消费者最本质的需要,以人为本的设计,力图给客户带来的是最为美好的体验。

谈及与BMW的合作,王潮歌说:“BMW提供的是汽车服务,它的理念是‘坐上我的汽车,我会给你一些幸福’,我也一样——我希望观众坐到我的剧场里来,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谛听,获得一些心灵轻松的自由的幸福感。”这是双方于“悦人悦己”的共鸣。

这部剧的动人之处,还在于61款76件敦煌古乐器在演出中得以复原重现,由100位国家级演奏家现场演绎,让观众能够在现场感受重归盛唐。“敦煌离我们并不遥远,”王潮歌说,“在我看来,音乐是能够悄悄地从我们的耳朵,从我们的眼睛一步步走到我们心灵的。我真正想传达给观众的就是,在这个急躁、烦恼的时代,我们能找回一丝淡定和宁静,有一丝往回看的目光。”

艺术与商业创新之道:

演出所带动的经济效益使“印象”系列获得多家风投公司的青睐,2005年,“铁三角”成立了北京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前身),王潮歌作为联合创始人出任总裁。2010年,马云和虞锋合作的云锋基金宣布注资观印象5000万美元,这是观印象第三轮融资,总额近10亿人民币。资本的介入,让观印象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然而坊间有一种声音,认为“印象”系列会因投入商业化的运营而开始规模化,品质降低。王潮歌回应,“我们并没有把这些作品完全地企业化。我们不会去复制、扩大、延伸。但是我们精细化的管理,包括每一个作品,对成本的控制、对市场的开掘、保证品质。”自观印象开始真正面向市场后,王潮歌的改变在于管理,在于与市场、与受众的对话。“比如我旧的作品,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这些作品我们一年要回去四次,在观众观演的过程中,不断去体会他们的感受,不断在发现这个时代的变化。”

她打了个比方,“现在的节奏非常快,这整个的快对我来说是物理的。十年前做《印象·刘三姐》一个节目8-12分钟,但现在的观众他觉得磨叽,只能忍上4-5分钟,我要提供新的视觉或是心理的惊喜。”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美国大片大量进入,观众对色彩、对快速影像的变化,甚至对一种幻境的理解,比如指环王、阿凡达,让观众应接不暇。而实景演出在实体而非虚拟的空间中,“走三步就是三步,这三步不可能走过一千年,”王潮歌说,“所有物理的东西,我必须要去克服。我必须找到一个根,我的主线是什么,既符合大家的审美需求,同时又能够不被网络或纯视觉的要求带跑,所以不断在修正。”

王潮歌以《印象·丽江》为例说,每年有200万人买票观影,且势头仍在持续增长。她说,“这个戏在白天,你看不见任何的变,看不见任何的炫,你看见的是那种特别朴实的人民的心。”在演出中,这是王潮歌表达的“根”,她更希望观众看到“生命中不变的那是什么”。

“比如说爱,对大自然、祖先、父母、对生活中非常细节的人和人之间的这样一种爱,这是我们试图讲述的一种回归。我们更想说,还是回到眼睛看着眼睛好不好?手拉着手好不好?我们回到一草一木,回到我们一房一瓦的世界里好不好?”

王潮歌与观印象团队不遗余力的培养观众对文化欣赏的消费习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大家认为看电影或是看演出还是“娱乐”,王潮歌希望能把这一类演出提高到一个民族更根本的生存之道上来:“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的指标都很高,但是我们的文化符号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这个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不匹配的。那么文化消费习惯、文化欣赏习惯,可能是未来、下一辈人能够堂而皇之走下去最重要的基础。”王潮歌试图完成这样一个寻根的过程。

“BMW大师殿堂”第一位艺术顾问杨丽萍曾说,“BMW有一种情怀,在取得商业上成功的同时也不漠视文化的价值。他们十分认同精神的归属感和文化对物质的反哺。如果商业脱离了文化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这是王潮歌与BMW的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