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五一〇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做大做强五大支柱产业,并培育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竞争力亮点产业的发展口号。
2014年上半年,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五一〇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做大做强五大支柱产业,并培育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竞争力亮点产业的发展口号。
如今温州的新五大支柱产业,分别为鞋革、服装、泵阀、汽摩配以及后来取代包装印刷跻身前五的电气行业。预计到2016年,电气与鞋业产业销售产值将分别超过1500亿元和1000亿元,五大产业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比重将约45%,到2020年则有望突破50%。
由此,政策引导下的温州产业升级思路日渐清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项目5个以上;产业规模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在10%以上;产业集聚方面,打造1个特色突出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块,产值超10亿元”。
然而,相较于政策制定者的信心满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寻访了温州多个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后,却发现业内对于企业升级发展的动力却持明显观望态度。服装等传统行业暴露出的升级困局,正引发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长期关注温州产业发展的温州市社科院教授洪振宁。
《21世纪》:产业升级计划被当作重大任务下派执行,在你看来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能遭遇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洪振宁:在新千年初期,房地产持续蓬勃,温州方面并不鼓励产业转型升级。那个时候更多是鼓励企业家搞房地产,因为赚钱多、来钱快。温州企业家很大一个的特点是“多只手,多个脑”。做服装生意的看到房地产能赚就去投,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转型升级放慢。而到了2008年以后,风向突然转变,主管部门逼着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温州服装产业等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都是从低端的加工生产变为中端的简单设计加生产。服装与鞋革行业发展至今,都将订做业务拉升至总业务量的30%,大幅度拉升产品单价,不再单纯走量赚取低利润。但在继续往中高端产业升级方面,却后劲不足。尤其在产业升级的重点环节——电商化的过程中,传统生产企业中原本底子越厚的企业反而越容易死掉,转型的包袱越重。本身轻资产、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公司反而压力小一些。但在温州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前者。
《21世纪》:企业自身对于产业升级预判不足,为何一直以来温州也没能形成一以贯之的长效引导政策?
洪振宁:对比产业升级的培育环境,同处华东的上海和温州在地方政府政策引导方面差别很大,温州从行政上做产业引导很困难。对于政策,温州市一级没有立法权,直接导致没有太强的引导能力,中央说是什么样的,地方就是什么样的。而在浙江省一级,针对温州细化的产业引导也非常少,有的只是鼓励温商回归这些,比较缺乏真正细化落地的政策。
比如“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温州市政策制定部门只说鼓励什么,但对如何细化下去的内容却一直没有跟上。比如服装产业,温州这边说不鼓励传统行业,因而服装产业不在被大力扶持的范围之内。
温州的财政收入也在省里,很多东西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产业政策就是如此。对比之下,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深圳这些产业布局发达的城市,其产业政策都是自己量身定做的。
整个浙江产业一盘棋来考虑的话,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就显现了出来,杭州如今的互联网产业优势,和温州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很难被同时顾及。
《21世纪》:温州产业升级进展慢于预期,除了企业层面利润稀薄缺乏动力外,是否还有其它外部原因?
洪振宁:谈及产业升级,如果创意设计方面无法跟进配套,就没有太大意义。这就如同传统印刷,仅仅只是一个纯加工的工作,但若能在印刷时设计出新的东西,附加值就会变高。假如设计上不去,服装与鞋革产业升级自然也上不去。原来温州做传统鞋革是大量模仿意大利的,包装设计来自上海和深圳。假如温州在创意设计上足够强大,就能以自己的力量变成时尚之都,不再依赖外部。
温州转型升级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房地产打扰了正常的轨迹,深层原因是因为设计产业上不去,专业力量不够强,因而没有长期支撑升级的引擎。温州虽然有很多设计师,但都不是现代设计的设计师。原本温州手工业的设计不是现代的设计,相比于深圳、上海把这视为大的产业在扶持,温州做得还很不足够。
《21世纪》:需要向其他先进城市借鉴一些什么经验呢?
洪振宁:如今这个时代,数字化与传统商业不能分割开,方方面面的环节全都掺杂在一起。网络经济其实就含有创意产业,如果温州企业不能拿出一个新的东西,设计含量不如别人,竞争者很快就能把温商现有的东西拿走了。
传统行业并非没有出路,德国的手表和瑞士的军刀同样也是传统产业,但随着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变成了世界品牌,价格也大不相同。温州曾经有过非常了不起的商业模式创新,从原本的坐商变行商,此后又掀起了虚拟经营,走得很快。但面对如今电子商业的发展,传统的店铺商还想着小打小闹,鲜有附加值的增量,在外部竞争之下就做不下去了。这也就是为何温州在每一次商业变局中都能跑在前面,唯独这一次异常吃力的原因。
制度创新要走得快,依靠的就是民营化;技术创新则依靠科技化、数字化。这也与地方政府的设计关系密切。温州如今智慧城市建设不足,鱼虽然很多,但水却没有。而水一旦没有,鱼就会跑到别的地方去。温州虽然有潜力的民企很多,但智慧城市建设慢,配套不够,智慧企业发展不好、产业升级不如预期就不让人意外了。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