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一年成效显著 基层监管能力不足比较突出
近日,国家行政学院受国务院办公厅委托,对国务院出台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并向国务院常务会议做了汇报。
近日,国家行政学院受国务院办公厅委托,对国务院出台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并向国务院常务会议做了汇报。
此次评估内容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政策落实情况,评估时间近3个月。国家行政学院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总报告和两份分报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满传作为国务院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组成员,全程参与了这次评估,也是评估总报告的执笔人之一。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王满传教授。
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
《21世纪》:这次对国务院的简政放权评估得出了哪些主要结论?
王满传:首先,2013年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的部署,把简政放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持续发力,不断加力,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的数量进展超出预期;已取消和下放事项的行政审批事项含金量总体上较高;本次简政放权强调“放管结合”,各部门各地方放管并重的意识普遍加强,从倚重审批向注重加强监管转变,积极采用多种措施加强监管;国务院重视对保留的行政审批的规范,着力提高行政审批的设立和实施的规范化水平。很多部门和地方在规范行政审批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一年多来的简政放权释放了坚持改革的信号,坚定了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释放了市场和社会活力,调动了地方积极性;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政策的落实;推动了政府转职能、转方式和转作风,促进了廉洁高效政府建设。
其次,在推进简政放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一些部门和地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的“含金量”目标不具体,有的存在“为放而放”的倾向。2.各部门各地方简政放权取得的进展不平衡。3.有的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含金量”不够高。4.“监管是短板”的情况比较普遍,不少部门和人员“会批不会管”,基层监管能力不足问题比较突出。5.不同部门之间、上下政府之间,改革联动性、配套性、协同性还有待加强。
《21世纪》:在你们的评估报告发现的5个问题中,能否具体解释一下第4点和第5点?
王满传:关于第4点,长期以来,行政审批是政府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很多政府部门和人员习惯于通过这种方式实施管理。现在,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不少部门和人员的观念和能力一时难以适应,对于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办法不多。另一方面,随着行政审批权的取消和下放,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加大,但监管力量没有得到相应的充实,人员素质和技术设备也难以适应要求,因而普遍感到监管能力不足。在食品药品等专业化要求高的领域,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关于第5点,有些事项的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有的部门取消或下放了审批权,但其他部门相关联的审批权没有取消或下放,导致已取消下放的审批权落不了地。在有些领域,上级政府取消下放了审批事项,但下级部门特别是市县级政府没有及时跟进;而在另一些领域,地方改了或想改,但受制于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定而难以深入。
评估报告的方法论
《21世纪》:你曾经介绍,整个评估过程大概分为4个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到部委评估、到地方评估和分析研究、汇报报告。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关于评估的方法论的,那么你们采取了什么框架和方法进行评估安排?
王满传:我们借鉴国际上开展政策评估比较通行的“目标-效果”评估模型,从政策目标、执行过程、执行效果三个维度来评估简政放权的政策落实情况,确定了“六评一看”的评估框架,即:评目标、评数量、评含金量、评监管、评规范、评效果、看下一步审改。根据评估模型和“六评一看”的框架,我们设计了针对国务院部门、省市县级政府部门、企业、小微企业、创业大学生等5类群体的问卷,发放问卷2800多份。我们先后召开由政府工作人员、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群众代表、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100多次,访谈人数超过2000人。
鉴于这次评估对象涉及的业务范围广,我们组成了由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管理、行政法学、电子政务等多学科领域专家组成的评估组,开展跨学科专业评估。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了顾问组,就评估工作提供指导和咨询意见。
《21世纪》:在两个月的时间中评估416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工商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等政策,时间短,任务重,在评估过程中是否有所侧重?
王满传:在评估中,结合这次评估任务的要求,我们侧重评估了与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事项。
非涉密第三方评估报告可以公开
《21世纪》:你曾经谈到,你们在评估中发现,与行政审批改革有关的法律存在滞后的问题,能否具体谈谈?
王满传:在评估中,一些部门和地方反映,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如证监会的行政审批等事项对应两部法律、三个条例,如不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有些审批事项无法取消或下放。再如,工商登记的前置审批事项很多都有法律依据,要改为后置审批也受制于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
我们的建议是:一要继续坚持依法推进改革,二要加紧对法律法规的清理,按照推进改革的轻重缓急,提请立法机关修订相关法律条款。
《21世纪》:对政府政策落实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从国外经验来看,是否对公众公开?你认为,国内的做类似评估报告是否需要对公众公开?
王满传:从国外经验来看,第三方评估报告是否公开,一是取决于评估的内容,二是取决于评估目的。如果评估内容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机密等,则不宜公开。如果评估目的只是为了使有关政府部门和人员了解情况,为之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不公开。但如果评估目的是为了让公众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强化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则需要公开。
同样,对于我国类似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也应根据评估内容和目的,区别对待。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机密之类信息的评估报告,可以对社会公开。
(编辑:宋菁,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wangjk@21cbh.com;songjing@21cbh.com)(编辑 肖欣欣 吴红缨)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