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适应GDP增速 放缓“新常态”


2014-10-22 07:00

国家统计局在10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0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此外,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5.3%,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6%。

第三季度GDP增长率尽管创下五年新低,但并没有超出市场的预期,因此对市场而言,这只是确认了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不会带来意外冲击。早前,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今年的增长目标为7.5%左右,低一点或高一点都在原定的目标范围。

经济下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多年累积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比较突出,包括一些依然在支撑的企业需要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另一方面,曾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经过十几年的大发展,从总量上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局部看,很多地区已经过剩,因此,像过去那样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构成了较大的压力。

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制造业因为成本不断上涨和产能过剩,进入倒逼升级的阶段,这需要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并提高生产效率,但这需要时间。与此同时,当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后,第三产业会出现快速发展。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表明,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符合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的表现。

但是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第三产业主要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而非资本密集型,因此,第三产业尽管会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但通常不会创造与第二产业相媲美的GDP数据,经济增速会降低,发达国家大多经济增速较低,主要也是这个原因;其次,第三产业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并促进收入增长,比如说,今年经济增长虽然循序下行,但就业形势相当不错,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甚至很多制造业工厂还存在用工短缺现象,这意味着,在结构调整阶段,GDP增速放缓不一定带来失业和收入降低。

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与产业已经式微,正在艰难的调整,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地产业不会再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与创新水平都需要时间累积,而第三产业相对较快的发展并不会带来GDP增长数字上的大效应,因此,中国增速放缓是规律性的,并不意外,中国政府也尊重这些规律并形成了“改革大于增长”的共识,强调不进行强刺激。

事实上,在实现就业形势稳定的基础上,对GDP目标的过高追求已经不符合实际,否则可能形成拔苗助长的效应。在转型阶段,最重要的是尽快推动改革,激活民间的创新活力,释放改革红利,为下一个增长“长周期”做好准备,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

适应“新常态”的共识,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总量宽松的政策不会出台,而是继续以定向宽松,包括继续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向银行间市场继续注入流动性等方式,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而非向市场主动注入更多信用,以免流入本应该淘汰出局的产业以及一些缺乏信用约束的国有企业,影响中国经济的转型进程。(编辑 衣鹏 张凡 申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