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春晖博爱:“家庭寄养”探索养育孤残儿童第三条路


2014-12-18 07:00

撰文 / 珞宁

七岁的小女孩桃佩患有唐氏综合症,以前只能用点头摇头来表达自己要什么。她的春晖学前项目老师闵莉在手记里写道,“每个父母听到自己的孩子发出第一个声音都会激动不已。当我第一次听到桃佩的声音,我兴奋得几乎跳起来!因为她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通过长达数月的时间,闵莉通过夸张的口型与声音来刺激桃佩对语言的敏感性,终于,“奇迹真的发生了!桃佩发出了第一个词:‘好’。”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桃佩学会了更多的词语,并能用简单的词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闵莉打心眼里高兴:“因为桃佩终于会用语言和老师还有小朋友们交流了!”

当逐步了解、倾听春晖博爱一个个每天在发生的故事,就会发现:始终予这些项目老师与保育员以力量的,是这些生长在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们,一丝一毫的变化;而无论这些工作者们付出了多漫长的艰辛与努力,但见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足够让他们抹去疲惫,由衷的感到幸福。

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承袭自1998年Jenny Bowen在美国加州成立的半边天基金会(Half the Sky),其宗旨在于为中国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等设立弱势儿童教育、抚育及关爱项目,并对这些项目的运行提供专业的培训和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机构在中国运行16年,业已成为了在中国最大的基金会之一,拥有员工人数1400人。在政府的支持下,春晖博爱借鉴半边天研发、并已经由实践逐步完善的理念与教材。近20年的时间里,这些亲情关爱及教育抚育方法已经改善了中国近十万名孤残儿童的生活;从模式方法上,与主管部门合作大大推动了福利院对孤儿的关照和辅育工作。

“这就是我的妈妈”

2011年6月,春晖家庭项目落户济南儿童福利院,成为春晖家庭项目第31个项目点,面向全省为51名孤残儿童招募10户寄养家庭。由于残障特需的孩子难以被领养,这使得他们缺少了得到父母家庭关爱的机会,所以基金会为这些儿童寻找“爱心爸爸妈妈”组成模拟家庭。

项目对寄养父母有着特别的要求:寄养父母必须是真正的合法夫妻;他们成功养育过自己的子女;为了便于专业培训和日常指导,寄养父母均搬进为他们准备的新的春晖家庭的集体公寓;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稳固的家庭环境,建立长期的情感依恋关系,春晖的爸爸妈妈须与家庭项目的孩子共同生活,投入爱给新的家庭和孩子;春晖爸爸妈妈须承诺把子女抚养至被领养或18岁成人,以确保孩子不会被二次遗弃。

60岁出头的杨静秋曾在幼儿园当过四年老师。儿子已长大成人,喜欢孩子的她也希望将自己的家门为那些孤儿敞开。杨静秋报名参加了基金会的“家庭寄养”。夫妻俩最终从数百个候选家庭中胜出,并顺利通过为期3-6个月的考察期,成为了山东省春晖寄养家庭中的一员。

就像做一个普通的妈妈一样,杨静秋说:“做一个寄养妈妈得洗衣做饭、跟孩子玩儿、辅导孩子功课。”除了提供全天24小时对孩子的悉心照看,“妈妈”更重要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并且尽最大可能去帮助他们。此外,作为春晖家庭项目的“妈妈”,她还需接受一系列的专业培训,给那些特需的孩子提供个别化和专业化的抚育和教育,确保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医疗或者康复治疗。

新峰是个有侏儒症的孩子,今年13岁,体格却仍只有几岁孩子的大小。新峰时常缺乏安全感,是杨静秋4个孩子中最黏人的一个,需要“妈妈”常在他身边给他安慰和鼓励。杨静秋努力地让孩子知道:尽管有自身缺陷,但他仍然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新峰喜欢听“妈妈”讲那些身残志坚的英雄故事。长期以来,他终于明白,他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家庭寄养”模式实行后,新峰的生活从福利院入驻了他的新家:早晨起床,吃过早餐,“妈妈”会送他到院内附近的社区学校上一年级;下课后,“妈妈”会去学校接他回家;晚上,新峰会和家人一起晚餐、看电视,“爸爸”、“妈妈”还要检查他当天的作业……周末的时候,新峰会去专为春晖青少年项目设立的活动室,和其他项目内的孩子一起学习、玩耍、活动、手工。有时,“爸爸妈妈”也会带新峰和兄弟姐妹们外出郊游。

新晨刚来到杨静秋家时,完全坐不住,没耐心,不专注。但是杨静秋发现他有绘画天赋,觉得孩子一定能在学画画时锻炼专注力、培养耐心。在杨静秋与项目老师的多番沟通下,新晨上了绘画班。果不其然,新晨不仅展现出了出众的绘画天赋,也让他能够集中注意力、安静的创作出一幅幅作品。

项目协调员告诉记者,“家庭寄养”的主要宗旨是为了让残障孤儿有完整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尽可能使他们在一个正常家庭的环境中成长。

杨静秋说,“这些孩子们不曾感受拥有父母的快乐,所以我要首先让他们知道有爸爸有妈妈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一开始,孩子和夫妇俩并不亲,有的孩子也不太清楚他们是谁。大概三个月之后,孩子才对他们产生情感依恋。像正常家庭一样,杨静秋的“一家”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增进情感。“我先生喜欢跟孩子们开玩笑,喜欢带孩子们出去扔飞盘和吹泡泡,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严父。而我这个慈母,则喜欢跟孩子们猜字谜和编故事。通常我们一家人一起出去到户外打兵乓球。”

杨静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送孩子去上学,在路上孩子会向他的同班同学炫耀:“这就是我的妈妈!”

把项目扎根到实处

包括杨静秋夫妻在内的十户寄养家庭,济南福利院在院内为其免费提供了三室一厅或两厅的公寓。对于居所的设计,春晖有统一的布置:整体风格一定是充满童真童趣,寓内要有孩子的活动区域;爸爸妈妈使用一个卧室,其他房间属于孩子的卧室——男女孩要分开睡,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在房间的墙壁上,会贴满孩子的作品、照片、奖状;有些曾在寄养家庭生活过,但后来被领养的孩子的照片也会存在家中,以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家庭相册会放在孩子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另外,房间内必须配备可以供孩子随意涂鸦、绘画的区角;若孩子在社区内上学,卧室内还会配备桌椅和台灯。

在济南福利院,进入春晖家庭的孩子从婴幼儿到青少年不等,每户家庭负责照料4-6名残障孤儿。“春晖妈妈”的工资由基金会负担,每月1800元,而“春晖爸爸”们则有自己的社会职业;逢年过节基金会会分发油盐米等生活必需品;在社区学校上学的孩子,基金会每月会提供100元的零花钱。

每个家庭项目均配备有一名项目顾问,专门负责家庭、基金会与院内的三方协调;福利院院长、护理科科长、家庭寄养办公室及基金会工作人员会对寄养父母实行多级监督。顾问会定期参与基金会的专业培训,以便回到院内为妈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更好地服务孩子。对寄养父母的工作,项目有许多明确的要求,如关于饮食,孩子们的早餐要有牛奶和鸡蛋,正餐要有三菜一汤、荤素搭配,以保证营养全面;孩子的每笔用钱,寄养父母都需登记;此外,孩子与寄养父母亲情依恋关系的建立也有系统的考评方式;按春晖的要求,寄养父母还需每周给孩子写周记,每3个月写一份成长报告书。

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因为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难以对固定的人产生依恋情绪,这会影响其安全感的形成;孩子若错失了这个“时间窗口”,便不易与人建立亲情。

据早期开展家庭项目试点的武汉福利院副院长陈刚分析,“孩子不仅仅需要康复与医疗保障,他们最容易跟接触最多的人建立情感依恋,这对他们安全感的形成及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而我们的工作人员是‘三班倒’,孩子没有很好的机会跟固定人员建立情感依恋。”在他看来,如果孩子在早期能形成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对他一生都将有重大影响,而家庭正是培育孩子这种依恋感的最自然环境。

陈刚认为,国内现有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福利院集中供养,一是家庭分散寄养,但这两种模式各有弊病,集中供养的最大问题是孩子在福利院长大,亲情得不到满足、依恋感与安全感不易建立;实行十多年的家庭寄养也存在一些问题,武汉福利院的600多名孩子中残疾儿童占90%,一般社区和家庭缺乏针对孤残孩子的特殊医疗、康复、教育条件。而“春晖家庭寄养”可以将以上两种养育模式很好地结合:孤残儿童们在一个接近正常家庭的环境中成长,有了“父母”与“兄弟姐妹”,可以享受到家庭亲情;他们白天被寄养父母送到福利院接受春晖其他项目的教育及康复训练,满足了他们的特殊需要。

住房与报酬对一些报名者不乏吸引力,“项目免费提供住房,报名者如果被聘用,还可以将他自己的住房出租,又将获得一份收入。但是这份工作不是任何人都干得来的,报名者要有爱心准备,因为她面对的是4个残障的孩子,单纯抱着经济目的来的人会给吓跑了,”武汉福利院院长李剑华说,“‘春晖家庭寄养’针对报名者有面试与笔试,会审核其提供的相关材料;其中一次面试由春晖的工作人员进行,春晖有最后的选择权,我们从日常管理等方面对他们予以配合。”

春晖博爱的模式建构

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的存在是为了给缺失关爱的孩子们提供家庭的温暖,让他们重获本应是每个孩子的天赋权利——即每个孩子都应有一个关爱的成年人伴其左右。基金会的教育理念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回应式教育,关注的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孩子。基金会借鉴西方“瑞吉欧”加强孩子个人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及中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儿童艺术、科学、语言、社交发展和健康各方面的要求。其目标是为孤残儿童提供一个富于刺激、利于情感发展的环境,让他们具备与同龄人水平相当的智力和社交能力,为进入社会打好基础。得益于适应儿童发展各个阶段的教育理念,使得基金会能够为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提供持续的关爱。

和基金会所覆盖的26个省直辖市、468个县市、共53个项目点一样,春晖在选择济南项目落地时,首先与当地政府、儿童福利院建立起了互相认同与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基金会根据项目点的考察评估,基于实际情况选择入驻哪些基金会项目。除了家庭项目,在济南儿童福利院基金会还开设有春晖婴幼儿、春晖学前、春晖青少年另外三个项目。

在济南春晖婴幼儿项目中,春晖妈妈和孩子的比例为1:4,共20个春晖妈妈80个孩子。每天春晖妈妈要与孩子互动、目光接触,与小宝宝建立一种温暖、信任、持久的关系。每天,春晖妈妈会爱抚所负责的小宝宝、和他轻声讲话、唱歌,并积极地预见每个孩子的需求。每个春晖妈妈需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个小宝宝的成长与变化,定期为孩子拍照,每周撰写孩子的观察记录。另外,每个季度春晖妈妈还需撰写儿童的成长报告,发给基金会报告留档。

而在学前项目中,学前教师与儿童的比例为1:6,共11个老师62个学前儿童。学前教师会制定每日的时间表,包括入厕、洗手、清晨律动、点心、点名时间等等。在每堂课前,学前教师需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课堂与活动中与孩子有效互动,并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反馈。老师会鼓励孩子去探索开拓外部的世界,并尽可能鼓励每一个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时,学前教师会通过引进新材料并帮助孩子利用这些材料,来鼓励孩子尝试创新,激励他们尝试新鲜事物。同样,学前老师也需要定期为孩子撰写成长报告,并为孩子们拍照。

在春晖青少年项目中,一个辅导员会负责8个大孩子。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为大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们提供心理疏导与功课学习。因为福利院的大龄儿童很容易对生活抱有失望,容易放弃,辅导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变化,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帮助,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去陪伴每个青少年的成长,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辅导员会关注于挖掘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向基金会申请兴趣课老师,比如有的孩子表现出对拉丁舞的热爱,辅导员会根据具体情况聘请当地的老师为孩子上课。辅导员还要鼓励每个孩子自己撰写成长报告,记录自己的成长变化。

“与一个关爱的成年人形成情感依恋的过程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幼年与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将决定一个孩子大脑的发育,每一次外界刺激——每得到一个亲吻、每听一个故事、每一次看夕阳西下、每一个灿烂的笑容——都能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发育。”基金会坚定,“这个世界上不应有任何一个孩子无依无靠。”(编辑 李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