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亟须回归公共属性

2015-02-06 07:00

据官方媒体的调查和报道,一些地方保障房项目频频出现入住率低、申请遇冷情况。河南省审计厅近日发布的审计结果显示,全省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中有2.66万套空置超过一年,其中安阳3000多套已经建成的住房空置未用超过一年,空置率达68%。而全国保障房建设的典型、青岛市重点民生项目、号称全国最大保障房社区的青岛白沙湾片区保障房,因为位置偏僻申请遇冷,变成一座空城。根据此前的报道,还出现过一些地方政府以回迁房和企业集体宿舍冒充保障房的情况。

据官方媒体的调查和报道,一些地方保障房项目频频出现入住率低、申请遇冷情况。河南省审计厅近日发布的审计结果显示,全省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中有2.66万套空置超过一年,其中安阳3000多套已经建成的住房空置未用超过一年,空置率达68%。而全国保障房建设的典型、青岛市重点民生项目、号称全国最大保障房社区的青岛白沙湾片区保障房,因为位置偏僻申请遇冷,变成一座空城。根据此前的报道,还出现过一些地方政府以回迁房和企业集体宿舍冒充保障房的情况。

可以说,保障房位置偏、配置差、质量低等问题虽然是局部的,但已经比较严重。报道援引专家分析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存在的“重建设轻规划、重数量轻质量、重完工轻分配、重建房轻产业配套”的不良倾向。的确,建设根本不是保障房的重点,保障房如何与真正的需求者相匹配,才是最重要的。地方政府不能把保障房变形为另一种建设工程,延续投资依赖模式,而必须通盘规划。凡是保障房建到的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要跟上,让保障房为新型城镇化助力。如果都建在偏僻和冷清的地方,导致申请到保障房的人,不得不回到市区租房,这不仅无助于缓解城市房价压力,更重要的是让政府建设资金和土地资源都遭到了浪费。

现实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得到保障房申购名额的人不符合条件,甚至一些保障房演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公务员福利分房。这实质上就会演变成一种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富人,不仅不符合保障房平抚社会财富差距的本质,反而扩大这种差距。但也要看到,这种实施过程中的异化,其实与政府激励机制的扭曲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十二五”规划设定的目标是在全国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使保障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但低质量、过于偏远的保障房,无疑将让这个目标大打折扣。从经济学角度讲,这其实是保障房的有效供给不足,而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地方政府的保障房建设动力不足。保障房因为其公益性质,给地方政府带来的税收有限,给开发商带来的利润有限,因为占用土地还会影响土地出让金收入,地方政府更愿意依赖中央的拨款,而不是付出很大的成本,这是保障房困境的根本原因。

从理论上说,保障房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需要地方政府的出资和监督建设。地方政府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真正以服务公众利益为圭臬。当然这也需要政绩考核机制改革的跟进,保障房建设实施情况及效果,应该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中央还应对保障房建立起完善的效果评估机制,让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让民众广泛对保障房规划及分配情况发表意见。评估的结果要得到审核和反馈,对地方政府做出相应的表扬、奖励或者批评、纠正,以此来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种种措施多管齐下,本意在于实现“居者有其屋”梦想的保障房,才会回归其公益属性。(编辑 刘波)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