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2008年,我在新加坡总统府采访李光耀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钟荣
2015-03-24 07:00

采访李光耀缘于一个很偶然的念头。2008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6月《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中心正策划《南方的力量...

采访李光耀缘于一个很偶然的念头。2008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6月《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中心正策划《南方的力量》系列高端访谈时,在思想碰撞会上讨论选择采访对象时,时任政经编委的金城老师中途忽然火花一闪:“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不仅是自己说,也要外边人说,为什么不找一个外国人来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得失,并且提出建设性意见呢?而这个人李光耀最为合适”。

从海外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回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时,这位85岁的老人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他曾经十数次到访中国,他也多次在中国国家媒体上阐述他对中国改革成果的见解;而在其身后的新加坡则亦是绕不过去的存在--新加坡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唯一由国家领导人明确要向之学习的国家。

突如其来的想法立刻付诸行动。数日后,金城老师通过新加坡驻华大使馆搭上了线,联系上了资政办公室秘书杨云英女士。杨女士问我们:给你们一个选择,可以采访李显龙总理,也可以是李光耀资政。金城老师斩钉截铁的回答:必须是李资政!

确定下采访对象,细致而严谨的杨女士不停地和我们沟通,包括采访的主题、提纲的修订、签证的解决等,最终促使了2008年10月份我们的新加坡之行。

新加坡总统府位于乌节路,当天搭乘我们前往目的地的师傅知道我们的行程后,眼中充满了敬重与羡慕:“一般人都没能进去那里,我几十年了都没有进去过!”

总统府是建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小山坡上的几栋白色三四层小楼,其中戒备极为森严,每50米左右就有一个卫兵站岗,但绿树成荫,空气怡人。

根据资政办公室的安排,我们的采访时间被安排在下午5时半,但是由于安排在我们之前的客人拖延,我们的时间被调整到了当天下午6点,据杨女士介绍,如此高强度的接待对李资政是常事。

“我可以说中文,但我说英文的时间最多,也是最能清晰严谨地表达我的想法,所以为了表示对你们的尊重,我还是用英文来回答你们的问题。”李光耀在简短的寒喧之后简明直接地开始了约定的采访。老人思维缜密、博闻强记是我们对这一席访谈的共同印象,提起某件趣事时他也会爽朗大笑,间或配以坚定手势以加强言语的确定性。不得不说,他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历史的某个时间、地点,30年间的细节信手拈来。

李光耀的办公室约50平方米,房间内只有三大件物品:办公桌、会客桌、三件套的沙发,简洁朴素。坐在长条会客桌前,从6点整开始直到华灯初上,我们谈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镜像、苏州工业园、中国改革开放的争议和得失、特区的作用、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作用、中印的模式比较等等。

由于李光耀谈兴较浓,采访结束时已远远超过约定的时间,也让资政办公室秘书杨云英女士微笑“抱怨”:“资政见的下一个客人已经等久了。”这让我们对这位时年85岁的老人如此勤勉和充沛的体能充满了敬意。

离开之时,李光耀很绅士地满足了我们合影要求,下楼之际经过一条稍长的木质走廊,我注意到门口是一幅大书法家的题词:“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一位东南亚客人登上了资政办公室的小楼,他是我们之后的访客……

有几个小细节值得回味:在李光耀办公室楼下接待室等候之时,我们注意到座椅的前方摆着两件物事,一件是刻有“苏州工业园”纪念碑;一件是一本厚厚的签名册,各地政要名流都在上面留下了墨宝,其中用中文书写的既有马英九、谢长廷,也有曾荫权、吴仪、曹刚川等等不一而足,而离当天最近的一个中文签名,则是9月16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签名。

彼时前往新加坡采访李光耀的一行四人是:《21世纪经济报道》前主编刘洲伟、编委金城、深圳新闻中心主任丘慧慧及我。对于我而言,6年多前那个下午与李光耀的相遇,在交谈和思辨当中感受到他的热忱与睿智,一直矍永于心。

当时一起同去的金城老师总结说,李光耀的一生,从上世纪50年代穿行至今,当年与他同时代活跃在全球政坛的人物大都已经作古,李光耀的一生不只是亚洲的缩影,也是世界的缩影。

(编辑 丘慧慧)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