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将发展目标定位成为“中国版高盛”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600030.SH)及其近年来的变化和发展,似乎正在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拉近。
作为一家将发展目标定位成为“中国版高盛”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600030.SH)及其近年来的变化和发展,似乎正在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拉近。
截至2015年6月底,中信证券总资产已达7754.71亿元,净资产则达到1302.92亿元;无论是在资产体量还是各项业务实力,均已名列中国证券业的头把交椅,而这一切,自然也与董事长王东明的多年掌舵密不可分。
从1995年初创时即已加盟中信证券,再到后来成为公司董事长,王东明带队的20年,也是将中信证券一步步发展成为如今的“大平台”的过程。
首家IPO券商的资本红利
今天的行业龙头中信证券,其实在资本市场只是一个后起之秀,在沪深交易所成立约6年后的1995年,中信证券才得以成立,其早期的快速发展,除背靠中信集团的天然优势,另一项重要的原因则是借助股改和上市完成了资本金的扩容。
而仅在成立4年后,王东明与时任中信证券董事长、现任中信股份掌门常振明就促成了中信证券(000267.HK)的增资股改和上市准备,在引入了44家新的机构股东后,其资本金增加至20.82亿元。
而在上市前的一年里,王东明正式赴任中信证券董事长,而彼时其坚持中信证券走上市之路的态度也尤为坚定。
“(行业变化)要求证券公司要实现升华,提升档次,包括经营体制、技术水平、业务能力、法人治理结构等。达到这些目标的充分条件和有效途径之一,是上市。”王东明曾表示。
而事后证明,中信证券的股改时机十分精准;2000年末,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后,国内证券公司通过IPO形式上市的政策障碍得以清除。
2003年1月6日,在通过证监会的发行审核后,中信证券在上交所正式挂牌并完成了4亿股发行,其股本总额扩张至24.815亿股,而净资产达到约50亿元;不过由于当时宏源证券(000562.SZ)已于2000年9月完成借壳上市,中信证券并未能成为国内首家上市券商。
不过上市后问题也随之而来,中信证券所选择的上市时间点也较为尴尬,2003年初恰逢A股处于7年熊市周期的中间阶段。
上市前两日的股价表现也映射了熊市艰难。2003年1月6日上市首日,中信证券仅较发行价4.5元/股上涨11.33%,这在新股上市便冲击最高涨幅的当下或难以想象,而在上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其股价居然出现了超过3%的跌幅。
12年后,仅在2014年12月4日至17日10个交易日内,中信证券的累计涨幅就达到了71.11%,而股价更是站上了30元/股。
“我们当初发的股票都卖不出去,发行价也很低,没想到今天会涨成这样。”2014年底时,一位早年便已供职于中信证券的中层人士感叹道。
尽管上市初期并未受到市场追捧,但王东明在上市问题上的认识也得到了时任前董事长常振明的支持,而后来中信证券的资本扩张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尽管我国的证券市场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发展是硬道理,问题总要在发展中解决。”常振明在中信证券上市初期曾表示,“只要我们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信心,就可以对证券业有信心,更可以对经过了市场考验、通过了严格审核的上市证券公司有信心。”
事后证明,中信证券上市后的资本扩张效应是显著的,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增发融资,扩大资本实力;另一方面,在其后续的资本运作中,其各类收购背后的现金成本也得以降低。
观测上市对证券公司影响的另一个样本,则是同样成立于1995年的中金公司,与早期上市的中信证券不同,直到2015年年中,中金公司才正式启动H股上市。
“中信、中金曾经都是国内证券公司的名片,但后来中金公司逐渐落后,与它没有通过资本市场扩展规模有关,这也是中金公司一直定位过于高端导致的。”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银金融研究员表示,“中金的核心是大项目的投行业务,但随着大多数国有企业改制上市项目的完成,中金在资源方面的投行红利正在逐渐退却,而中信全能式的发展则让其坐上了头把交椅。”
坚守卖方穿越牛熊
中信证券成立到上市之初,也是国内证券行业野蛮生长的时候,胆量经常和利益挂钩,但是彼时的王东明却明白如何才能活得更长久。
1995年10月,“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不久,而受此影响,市场中曾名噪一时的万国证券不得不在次年4月同曾经的竞争对手申银证券合并组成申银万国。
万国证券“教父”管金生们的教训并未能在行业内引起足够警示,就在中信证券上市的2003年后,业内的一线券商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纷纷因自营业务和保本理财业务的违规和巨亏而相继“离场”,此外,另有大鹏、汉唐等市场化券商在这一时期宣告破产重组。
别人的“危”成了中信的“机”,中信证券在这一时期的证券业风险爆发中得以幸免,并成功收获行业“剩利”,并用最短的时间,成长为了行业龙头。
其逆势成长,与其对行业内并不规范的资产管理及自营投资业务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有关,其业务重心仍然瞄准在投行业务与经纪网点的布局上。
“公司始终坚持资产配置和业务开拓的几项准则,如资产要保持高流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不动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的比例;业务要创新,但一定要集中在证券业务领域,不进入陌生的领域。”王东明曾如此诠释经营之道。
通过传统卖方证券业务的重视,中信证券2004年已在股票承销、债券承销和经纪业务上,跻身国内券商的前三名。
而在证券业陷入周期性低迷期后,王东明又为中信证券确立了“大网络”发展战略,并通过行业并购整合在资产扩张上逆势崛起。
“国有企业若不主动进取,等待别人来救你,那基本就没大戏了,中信要趁着市场低迷,进行扩张。” 确立“大网络”战略时,王东明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强调,“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看,本土证券公司构建销售网络是应对外资竞争的主要手段。我们相信,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也必将走过与此大致相同的道路。”
在2002年后资长达数年的大熊市中,证券业一片萧条,众多叱咤一时的证券公司都已经倒下,“剩”者为王,财务状况始终稳健的中信证券开始其最低成本的扩张。
2003年前后,中信分别收购总部位于山东、浙江的万通证券和金通证券,而在2005年,其亦与南方证券重组形成的建银投资共同筹建中信建投证券,并对华夏证券的资产进行接盘。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当初的收购策略也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9月2日,中信证券公告提议收购广发证券51%的股权,但这一交易要约在宣布仅43天后,便因广发证券代码(000776.SZ)内部人的股权结构安排和员工的反对而未能达到51%的目标,最终宣告解除。
此后两年,中信证券又将收购集中向其他相关金融牌照上转移,相继完成了对华夏基金和金牛期货的收购,并实现了在基金、期货牌照上的加码;同时,中信证券还设立香港公司,开启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事实上,从中信证券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在业务经营层面的稳健与资产、渠道扩展上的野心是共存的,而这也折射出中信证券的成长逻辑——在保证整体风险与资产收益率相匹配的前提下,通过做大资本金和与之相关的各类业务来实现规模化扩张。
从这一发展逻辑也可管窥,王东明对行业的周期性认识是非常清晰的,在行业周期变化中穿越牛熊,坚持的最久方能成为“剩利者”的逻辑,似乎也贯穿在中信证券的内部企业文化中。
如近年来中信证券内部形成的一项“徒步走”活动,该活动通常要求每人一天行走不少于35公里,对参与者的体力与耐力的要求较高,据了解,该活动至今已在中信内部开展近30期。
“做投行的人必须有好的身体和好的体力。你不一定比别人聪明,但是你一定要比别人精力充沛。”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亦坦言。
后来,王东明们在中信证券风险控制上的稳健和坚守,不但使公司成为行业风险规避者,更成为市场稳定的捍卫力量。
2015年6月中旬至7月初的一轮A股急跌中,21家券商联合公告出资1280亿元用于“稳定市场”,中信证券也一度成为证券业中救市的主力先锋,而中信证券北京地区的四家营业部更是成为了作为“救市载体”证金公司的入场通道。
王东明后来指出,股票市场稳定发展是证券公司的切身利益所在,而证券公司的稳定也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事后,曾有不止一位证券从业人员将中信证券在此次股灾中所扮演的角色同1907年JP摩根出面召集北美银行家拯救当时的金融危机相类比;然不可否认的是,经此一役后,中信证券在行业内的领军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奠定。(编辑 简俊东)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