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读:央妈为何此时实行“双降”

21世纪经济报道 21Plus
2015-10-23 19:21

中国央行宣布,自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自同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同时,为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向激励,对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降息降准以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答记者问

1、此次出台降息和降准措施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需要继续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此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主要是根据整体物价的变化,保持合理的实际利率水平,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央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一般主要观察CPI的变化,但也要适当参考GDP平减指数。在大多数情况下,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但在目前特殊情况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以及国内投资、工业品需求明显放缓等因素影响,CPI和GDP平减指数走势有所分化。9月份CPI同比上涨1.6%,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3%,此外9月份PPI同比下降5.9%。综合起来看,当前我国物价整体水平较低,因此基准利率存在一定下调空间。

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的变化所作的预调。近期外汇市场预期趋于平稳,外汇占款对流动性的影响基本中性。未来影响外汇占款变化的因素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之10月份税款集中入库将相应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因此需要通过降准释放部分存款准备金,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2、此次定向降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在此前的6次定向降准中,按家数计算累计已有97%的金融机构享受了定向降准政策,在激励金融机构支农支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根据政策实施情况,此次人民银行调整优化了定向降准标准,对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定向降准标准主要考虑了金融机构符合宏观审慎经营的情况、“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及存量占比的情况,也综合考虑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总量等情况,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薄弱环节。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定向降准考核机制,优化考核标准,强化正向激励,继续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3、此次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经济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关键期,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近年来科技进步、互联网发展及其与金融的不断融合,一些创新型的金融理财产品迅速发展,对存款的分流作用日益明显,存款利率管制的效果趋于弱化,对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此外,国际国内实践都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好在物价下行、降息周期中进行,这样存贷款定价不易因放松管制而显著上升。当前,我国物价涨幅持续处于低位,市场利率呈下行趋势,也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市场条件也已成熟。目前,金融机构的资产方已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负债方的市场化定价程度也已达到90%以上。人民银行仅对活期存款和一年以内(含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保留基准利率1.5倍的上限管理,距离放开利率管制只有一步之遥。从实际情况看,我国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已显著提升,存款定价行为总体较为理性,已形成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定价格局。主要商业银行对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已有充分预期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靴子”落地有利于进一步稳定预期。此外,大额存单和同业存单发行交易有序推进,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健全,存款保险制度顺利推出,也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结合货币政策调整,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金融市场主体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协商确定各类金融产品定价。这既有利于促使金融机构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健全市场利率体系,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优化;更有利于完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发挥利率杠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4、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后,我国的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将是怎样的?

答:取消对利率浮动的行政限制后,并不意味着央行不再对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利率调控会更加倚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从这个角度讲,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新阶段,核心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一是通过央行利率政策指导体系引导和调控市场利率。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央行以此引导和调控包括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在内的整个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于短期利率,人民银行将加强运用短期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以培育和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对于中长期利率,人民银行将发挥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以及中期政策利率的功能,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

二是各类金融市场以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为基准进行利率定价。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市场利率可以依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短期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等来确定,并形成市场收益率曲线。信贷市场可以参考的定价基准包括贷款基础利率(LPR)、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等,在过渡期内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也仍可发挥一定的基准作用。各种金融产品都有其定价基准,在基准利率上加点形成差异化、客户化的利率体系,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市场基准利率变动。

三是进一步理顺利率传导机制。在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培育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将进一步理顺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各类市场基准利率,从货币市场到债券市场再到信贷市场,进而向其他市场利率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同时,通过丰富金融市场产品,推动相关价格改革,提升市场化利率传导效率。

5、为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进,央行在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方面还有哪些措施?

答:为保证实现货币政策调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在前述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的基础上,人民银行还将采取综合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维护公平定价秩序。一是在一段时期内央行将继续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完全建立前,央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仍可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发挥好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行业自律作用。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按照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原则,优先赋予利率定价较好的金融机构更多产品创新,以及贷款基础利率(LPR)等市场利率报价资格,并对高息揽储、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机构予以自律约束。三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并研究通过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差别化存款保险费率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四是继续督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练好“内功”,不断增强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

6、下一步货币政策调控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答:目前货币政策总体上仍是稳健的。下一步,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继续营造松紧适度的货币条件。要把握好调控力度,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又要防止债务率过度上升导致杠杆率过快提高。央行将继续密切监测经济和物价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市场解读

李大霄:双降对于股市回暖有重要作用

央行降息降准,目的是维持货币市场的宽松环境,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稳定作用。对于股市回暖有重要作用。

罗毅:“双降”释放流动性7000亿左右

双降!另外要关注到这次对三农和小微有额外降准,按照我们测算,可以释放流动性7000亿左右,对股市,是重大利好,对金融大蓝筹更是利好。

杨红旭:“双降”利好楼市 年内降准仍有空间

杨红旭表示,这是今年以来第五次降息与降准。上次降息后,基准利率已创建国来新低,这次进一步创新低。且近几个月银行间利率也大幅下滑,说明连续降息,有效压低了实际利率水平。估计年内降息已无空间。降准仍有空间,须继续对冲外储减少。

鲁政委:GDP破7%是本次降息主要原因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GDP低于7%的目标,工业企业跌幅继续扩大,物价跌幅大于预期,是本次降息主要原因。让汇率反应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才是更为根本的措施,不动汇率就不得不降息,但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滕泰: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真正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9月新增信贷和M1增速回升,表明经济增长的货币条件有所改善,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偏高。此时,再次果断降息、降准,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中国经济触底回稳。应进一步明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屈宏斌:利率市场化完成最后一步

央行对称降息25基点并降准50基点,符合汇丰宽松预期。三季度GDP平减指数由正转负,通缩风险显著,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在此背景下宽松双降正当时。其将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释放约7000亿左右流动性,促进基建和房地产等领域投资上升,进而带动经济于2015年末温和回升。

申万宏源:宽松政策仍在途中 债市长牛可期

申万宏源表示,央行双降符合预期,降息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果。央行此次降准降息后,资金利率水平有望进一步下调,R007向2%靠近,银行综合负债成本也将进一步回落至2%左右,债券市场收益率有望再出现一波下行。

海通证券评“双降”:利率新低可期

海通证券姜超、周霞认为,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地产周期结束,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央行轮番放水,资产回报率下降,我国利率或创新低,下调未来3个月10年国开区间3%-3.5%,16年国开中枢或降至3%以下。

中金:霜降前的双降加码稳增长 短期对市场有利

中金王汉锋分析认为,短期对市场有利,但考虑到市场已经有所反弹,利好幅度和持续性需要观察。

招商银行:货币政策创新充满想象空间

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利率管制已不存在,金融机构以资产定负债

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在资产配置荒的环境下,决定了金融机构难有大规模扩张负债的冲动,即使取消上限,存款利率也不会出现明显上行,这有利于持续降低社会

融资成本,但也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提出更高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双降前,李克强总理表示要“合理运用降准、定向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

手段,要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创新货币政策手段”,总理亲自表态实际上为近期弥漫的双降无用论画上了句号,特别是在外汇占款持续大幅下降之际,

降准对维持资金利率宽松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我们有理由认为,央行的宽松举动将会持续至2016年,明年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可能降至1.0%以下,而“创新

货币政策手段”则充满想象空间,在利率日益接近极低区间,且利率管制取消之际,央行如何进一步通过市场化手段传导货币政策?不排除央行未来会酝酿推出类

QE政策;如果我们的判断正确,债券市场利率下行空间依然十分看好,谈拐点为时尚早。

(编辑:梁宇芳)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