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启创投:老VC的新征途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晴 北京报道
2015-11-04 07:00

导读黄榆镔说,过去那种 GP坐在办公室里,等着一堆小朋友出去谈项目然后回来给你汇报、再做决策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

导读

黄榆镔说,过去那种 GP坐在办公室里,等着一堆小朋友出去谈项目然后回来给你汇报、再做决策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VC像是体力劳动,都要合伙人自己跑在前线,那么既然都要跑的话,那可能大基金和小基金的区别也不大。

10月的最后一天,万圣夜。云启创投位于上海的办公室被骷髅、南瓜和蜘蛛网上的大黑蜘蛛团团包围,几十号人聚在露天小花园里,听从硅谷来的Y Combinator合伙人Luke Iseman分享关于智能硬件的投资经验。

定期的花园BBQ是这家崭露头角的新VC聚集人气的方式之一。创立于2014年,云启创投的两位创始人一个是原IDG资本合伙人毛丞宇,另一个是原GGV合伙人黄榆镔,两人均有15年的风险投资经验和大机构工作背景——这是一只货真价实的“老将新基金”。

创业潮起,新基金频出,投资人“单飞”的故事近一年来特别的多。从大基金里出来之后,重新创业有何体会?黄榆镔笑称,以前两三千万的支票一下子就能写,感觉很好;后勤、法务等等也都有人负责,过得比较舒服,而现在团队规模小了很多,可能“马桶塞了都要自己去解决”。

但在新基金,获得的是更加自主灵活的决策和速度,也能按照自己的投资策略来走。两位创始人从熟悉的的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领域入手,投了二十几个项目。

毛丞宇、黄榆镔等单飞,背后动力是什么?创立新基金,如何抢到好案子?在智能硬件领域,有哪些机会和“坑”应该注意?在TechCrunch北京国际创新峰会上,黄榆镔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合伙人跑在前线

《21世纪》:您怎么理解这种机构投资人“单飞潮”?

黄榆镔:我觉得这是一个机遇问题。去年有几件事,首先整个创业浪潮热了起来,所以很多人出来创业,创立公司的机会多,当然钱也比较多,所以有一些比较有经验的人会出来自己做。第二,过去那种GP坐在办公室里,等着一堆小朋友出去谈项目然后回来给你汇报、再做决策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VC像是体力劳动,都要合伙人自己跑在前线,那么既然都要跑的话,那可能大基金和小基金的区别也不大。

对我们来说,也是机缘巧合。在智能硬件、大数据、互联网金融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领域看到了机会,所以我们就出来自己做。小基金有小基金的优势,做项目决策会比较快一点。

《21世纪》:创业做一个新基金,有什么挑战?

黄榆镔:挑战总会有,你要比较注意投资节奏,自己要定策略。如果说你自己做基金,没有想好策略的话,去年可能投得特快,现在回看可能投贵了。

《21世纪》:现在云启创投的投资速度和策略是怎么样的?从官网看项目有21个。

黄榆镔:数量差不多。我们俩都有15年投资经验,也都经历过周期,也坚信投资是有周期的,所以我们会用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来投这个基金,跟着自己的节奏走。我们希望这个基金会投25到30个项目,每个项目投四五百万美金。

《21世纪》:LP里面,好像你们原来投过的创始人挺多?

黄榆镔:很多。我原来投过、后来上市的瑞声科技创始人,现在是云启主要的LP之一;我投的A股上市的兆日科技也是云启的LP。得到这么多创业者和朋友支持和肯定,蛮感动的。其实这个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互动,一起合作,一起创业。

《21世纪》:在投项目时,你们作为新基金和大机构相比竞争力在哪里?

黄榆镔:我们小基金的话,还是要靠着以前的历史吧。我在GGV 10年、Michael (毛丞宇)在IDG 15年,投过的公司好多。他们也很支持我们。其实创业者到最后,他们看的不只是那个基金的品牌,而是合伙人有什么经验?所以你之前的成功,可以帮你带来以后的成功。当然我们和很多大基金有合作、共同投资案子。

智能硬件市场面临调整

《21世纪》:现在你们投资的布局,在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和B2B的都比较多。这个是怎么考虑的?

黄榆镔:首先我们觉得这些是能够出现几个或几十个超大型公司的赛道,到最后我们都是希望能投到一些伟大公司。第二跟我们以前的经历也有关系,对这些领域有经验和资源,所以会更有竞争力吧。市场里有很多的VC,那为什么创业者找你不找别人?我对智能硬件是比较了解,我们投过很多成功的先进制造业、手机零部件公司,所以从帮助创业公司的角度,我们比较有优势。

《21世纪》:现在投资的这些公司表现如何?

黄榆镔:我们投的公司做得都不错。很多也以比较好的估值拿了下一轮融资。比如我们投的第一家智能硬件公司Bellabeat,从今年6月份的时候开始量产,现在一天卖1500个,每个卖120块美金。我们天使轮进去,现在下一轮YC也要进来,估值高了好多。

《21世纪》:在您擅长的智能硬件这一块,你怎样看这一市场?

黄榆镔:现在是一个好的做智能硬件的阶段。首先有了众筹平台,让创业团队不需要把整个东西做出来,就可以开始卖。如果有很多人想买你的产品,基本就有了开模具的费用,有了第一桶金。而且有时候众筹还可能融到几百万美金,是一个蛮可观的数字,就降低了做硬件的门槛。第二,以前做完了产品,拿去店面卖,店铺还要赚一笔,现在有电商、有互联网,物流问题也解决了。第三,智能手机普及了之后,把很多手机零部件的成本给降下来了,比如低功耗蓝牙、MCU、感应器这些的,价格都降下来了,所以智能硬件成本也低了。这三点对智能硬件都是有好处的。

《21世纪》:所以您觉得现在投智能硬件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但是有人要做爆款,有人要做生态,智能硬件领域创业有什么打法?

黄榆镔:我觉得智能硬件有两种,一种叫高大上,一种叫性价比。智能硬件是可以卖钱的,有人买苹果,也有人买小米,所以这两个都是有市场的。

现在中国很多创业公司,很喜欢卖爆款,便宜价格为主,、但不太注重质量和创新。这策略是有市场的,但也有一定风险。如果门槛不高,马上就会产生很多抄袭者。每个产品都差不多,大同小异,只拼价钱、没有自己的东西,长期怎么生存呢?我建议创业公司也可以考虑卖高一点价格,前提是把产品做好。把利润投到研发,沉淀一些技术,把门槛拉高。这样可以走得更长久。

正常的规律是从硬件到智能硬件,智能硬件切到一个垂直群体。有了这个群体之后,应该是从数据上或者服务上,或者电商卖产品来赚更多的钱,把用户变成客户。(编辑 林坤)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