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两会提案《借油气价格低谷契机,抢先构建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议在上海筹建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天然气进口合约是在油价高位时签订的,只有少数企业分享到了低价带来的好处。王玉锁认为,根...
3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两会提案《借油气价格低谷契机,抢先构建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议在上海筹建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天然气进口合约是在油价高位时签订的,只有少数企业分享到了低价带来的好处。
王玉锁认为,根本原因是亚洲地区没有建立天然气交易中心,也没有形成代表亚洲的天然气基准价格;天然气贸易价格被动参考油价(日本JCC),且合同条款缺乏灵活性。
因此,他建议,我国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此次低油价和LNG市场供需相对宽松的大好环境,下定决心筹建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形成可以反映本地区天然气供需水平的天然气价格指数,改变本地区企业在国际天然气市场博弈中的被动地位,提高话语权,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然气“亚洲价格”。
王玉锁表示, 一直以来,为消除天然气“亚洲溢价”问题,日本、韩国、新加坡都在竞相建设天然气交易中心,因为谁取得先机,谁就在争夺亚洲地区定价权上抢得了“先手”,获得了“主导权”。而相比日韩,中国更加具备构建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独有的优势和条件。
第一,我国不仅具备自产七成左右天然气的能力,而且拥有七大陆路天然气进口通道和27个LNG接收站(含在建,接收能力达7800万吨/年)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气-气”(管道气与LNG)竞争条件。欧美天然气市场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天然气管网的互联互通不仅有助于提高各国天然气供应能力和削峰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天然气贸易增长,提升区域内市场贸易量。而日本、韩国国内几乎不产天然气,也缺乏与他国相联的天然气管道,进口严重依赖于LNG,且进口LNG长期依赖长贸合同模式,其市场存在先天不足。
第二,我国拥有更大的天然气消费规模和最大的天然气增量市场潜力。总量来看,我国已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932亿立方米,进口量为61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31.8%。从未来增量来看,我国当今人均天然气消费量仅为123立方米/人,远低于全球平均452立方米/人的水平。根据相关测算,203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将达到4800亿立方米左右,因此未来我国天然气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而日韩天然气消费已经见顶。
第三,上海具备筹建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天然条件和硬件基础设施。从欧美天然气发展历史来看,世界上主要的天然气定价中心及基准价格大都是在资源较为丰富和交通运输便利的区域中发展起来。比如美国亨利港连接了美国16个州的州内以及洲际的天然气管道系统,贯穿整个美国东海岸、墨西哥湾以及中西部地区。相比之下,上海具备类似优势。一是上海处于东南亚、中亚和东北亚的地理中心,航运可辐射到中东、东南亚、东北亚以及未来的北美四大天然气交易市场;二是上海距离日、韩、中国台湾地区距离都相对较近,在LNG转口贸易上相对具有优势;三是上海还拥有成熟的天然气城市管网,并连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天然气主干管道。四是接收站方面,上海及周边拥有洋山LNG、五号沟LNG、如东LNG、启东LNG、宁波LNG、舟山LNG、温州LNG共7座LNG接收站,接收能力总计约2000万吨/年,约占全国总接收能力25%。综合来看,气源丰富、输运便捷、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完备的硬件设施是上海成为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基础。
不过,王玉锁同时指出,我国要建立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软”制度、“硬”设施方面还有不足。制度层面,我国天然气体制改革没有到位,市场化改革进程较慢,天然气价格至今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近年来实施的三次气价改革并不充分, 居民用气价格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当前,国内天然气价格偏高是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基础设施层面,天然气主干管线、管网系统不完善,没有实现第三方准入;城市燃气应急储气设施建设与能力不足,存在供气安全风险等。
为了能抢在日本、韩国之前建立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王玉锁建议:
(一)加快国内天然气体制改革,推进天然气市场化建设,还原天然气的商品属性并实现市场定价,从而形成本地区天然气价格指数。
第一,加快国内天然气改革,放松对天然气行业的管制,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第三方准入,分离管输与终端销售,让市场在天然气上下游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二,放开上游生产环节的准入限制,消除非国有资本进入天然气上中游领域的壁垒,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天然气上下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新型市场参与者。将具备条件的LNG接收站纳入国家天然气储备体系,提高本地区天然气供给安全。
第三,在上海石油交易所、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整合成一套拥有广泛参与度的能源金融交易平台,创生出一系列天然气金融衍生产品。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丰富的场外衍生品市场是国际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东北亚各地区天然气管网及海上通道互联互通,提升区域内天然气市场的流动性。
首先,战略上,我国可以首先联合台湾地区、韩国成立天然气互联互济建设基金,投资建设“设施共享和LNG跨区转售”来强化区域间联通与贸易,实现中国、韩国、台湾地区天然气市场一体化,可以预见,未来日本也只能参与进来。这样的话,中国从俄罗斯、中亚等地区进口的管道气可以在中国沿海通过“管道气/LNG互换”转售至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
其次,空间布局上,建立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的多元化、多层次交易市场体系,形成东北亚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欧亚天然气交易中心(里海/新疆)等区域关联市场,以及场外现货(OTC)、区域现货和城市零售市场相互支撑、相互联通的交易架构,通过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充分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维护本地区各国利益,提升域内天然气供给安全。
(编辑:耿雁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