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9日沈海寅把新车开上发布会现场后,智车优行已经许久没在汽车圈发声。“我们很早就已经和一家传统车企谈完合...
自3月9日沈海寅把新车开上发布会现场后,智车优行已经许久没在汽车圈发声。“我们很早就已经和一家传统车企谈完合作,相关信息应该很快就公布。”北京车展前夕,智车优行CEO沈海寅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一脸神秘。
此时,蔚来汽车与江淮的合作刚刚公布,作为汽车领域的新进入者,沈海寅对此也密切关注。“中国现在汽车总产能达到4000万辆,但一年的销量在2500万辆左右,有将近小一半的产能是空闲的,这为新进入者提供了机会。”沈海寅说。
这是沈海寅选择进入汽车领域的原因之一。在此之前,沈海寅有十几年的互联网经验,曾在日本多次创业,也曾历任金山和360副总裁,但主导研发的产品与汽车并不相关。有人推测,沈海寅是带着360的造车理念,自己先试水。对此,他并不承认,但说到造车模式,却数次拿智能手机与汽车作对比。
“特斯拉对互联网人最重要的启发是,汽车正由一个交通工具进入到智能化时代,这就像苹果对手机行业的冲击。”在沈海寅看来,智能化进程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很多不一样的理念,对互联网人来说,这是一个机会。
第三种路径
当前,互联网企业对汽车领域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每一家都有一套与汽车行业嫁接的方式。阿里选择与上汽进行排他性合作,通过构建云OS,试图渗透到车机前端。百度则以打造智慧汽车平台的方式,与多家车企展开合作,以软件争夺车载系统更高的占有率。两者相比,阿里的模式稍重,百度的模式更轻。
但智车优行进入汽车领域的路径与阿里、百度都不一样,它的商业模式更重,因为包含了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
为什么不单单做软件?沈海寅的解读是:每一辆车都不可能像windows一样是通用的,未来智能汽车里的芯片不可能都一样,他们将来自不同的厂商,那么汽车之间如何做到互相兼容,用纯软件的方式比较困难。
但做硬件对新进入者来说更有难度,因为这并不是互联网人所擅长的领域。所以智车优行与蔚来汽车的选择一样,即通过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方式,将汽车机械部分的构架搭好,同时利用后者的生产能力。
这是一种相对讨巧的商业模式。首先,它化解了传统汽车重资产式的商业路径;其次,它巧妙解决了中国汽车产业令人头疼的“资质”问题;第三,它盘活了传统车企闲置的生产能力。但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说服传统车企合作。
对此,智车优行的解决方案是利益绑定。一方面,智车优行将参与主机厂的生产线改造,承担一部分改造费用;另一方面,它将与主机厂进行电动车产品的共同研发,比如带三电系统的底盘,研发成果双方共享。智车优行研发的智能系统也开放给主机厂。
“我们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这家企业本身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二是,它的造车能力还不错。”沈海寅认为,这样的车企目前在中国不少,甚至五年之后,中国一定会出现一家以代工为主的汽车企业。“就像服装行业最早的时候,企业做服装品牌还要建服装厂,但现在很多国际知名品牌基本没有工厂,而是在中国、越南等地找代工。未来汽车产业也会如此。”
产品就是媒体
在硬件环节的搭建上,智车优行的路径与蔚来汽车相似;而在软件和营销模式的构建上,智车优行的理念又很像乐视和小米,即用生态的概念把智能汽车做大。
“传统的造车理念通常认为智能系统是可以后加的,但我们认为它必须前装,就像诺基亚手机是不能把安卓系统装在里面,但小米的系统就可以装进三星手机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介入硬件领域的原因。”
沈海寅认为,做智能汽车与做智能手机的原理相通,即先把硬件的架构体系搭好,然后架构上“跑”的应用软件完全可以由第三方来做,就像消费者买一个苹果手机,多数应用软件都是通过app store下载一样。
所以,在软件的构建上,沈海寅完全以一种生态、开放的理念造车。“车的品质将好于市场上在售的大部分电动车,而价格却依旧亲民,换句话说,我们不以卖车盈利,而是通过汽车后市场的服务软件盈利,比如充电、买保险、维修保养等等。”
这个商业链条看上去顺畅,但关键的环节是如何把产品营销出去。对此,沈海寅的信条是“产品就是媒体”。“如果你的产品做得足够好,消费者会通过自己的朋友圈传播,朋友圈的极限是5000人,涟漪效应会将产品的口碑不断传播,它比一个电视广告的效果要好。”
这是小米带给沈海寅的启发。小米的第一代手机因知名度不高,富士康曾拒绝代工。后来,小米手机因性价比较好,销量猛增,富士康又主动找小米要求代工。“很多时候靠实力说话”,沈海寅希望智车优行打造的奇点汽车能走上小米模式。
但当前汽车市场激烈的竞争格局,又注定新进入者的发展之路并非顺畅。观致汽车的失败案例让很多人怀疑,已经拥有众多品牌的中国汽车市场,是否还需要新品牌加入?
对此,沈海寅的看法很乐观:“互联网行业是一家通吃,不成为前三很容易死掉。但汽车行业不一样,这里的市场很多元。哪怕过了五年,我们的市场份额只有1%,其他车企也不会觉得自己少了多少,但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大。”
这也是沈海寅选择进入汽车领域的原因之一。他的理想目标是,力争2017年实现奇点汽车小批量量产,用5年的时间在行业里立住脚,生产出一、二代车型,能占据1%以上的市场份额。好消息是,现在沈海寅已经找到了愿意与他合作的传统车企。(编辑 何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