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四射&老气横秋 ——第69届戛纳电影节综述

21世纪经济报道 柳莺 戛纳报道
2016-05-28 07:00

这场世界上最隆重专业,同时也最热闹浮夸的电影盛会,在它七十岁生日到来之前,展现了自己既充满活力又老气横秋的一面。参展影片的多元与获奖名单的保守形成鲜明的对比……

导读

这场世界上最隆重专业,同时也最热闹浮夸的电影盛会,在它七十岁生日到来之前,展现了自己既充满活力又老气横秋的一面。参展影片的多元与获奖名单的保守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69届戛纳电影节在赞誉与嘘声中落下帷幕,疯狂、大胆、作者性鲜明的展映影片让人们津津乐道,与此同时,评委会置口碑于不顾,一意孤行将奖项颁发给呼声并不高的影片,引起了影评人们的不满。态度一贯严厉的《电影手册》在颁奖礼结束后,第一时间在推特上抱怨,“一届精彩的电影节被一群瞎眼的评委给毁掉了。”

本届电影节的大奖,颁给了英国导演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这一决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不论从哪个层面来看,在今年较为强势的主竞赛单元,《我是布莱克》都太过四平八稳。一贯关注底层的肯·洛奇多年来不忘初心,继续将镜头对准挣扎在底层的工人阶级,拍出了这样一部泪点频现的现实主义作品,导演本人对电影风格和主题的坚持令人动容。不过,肯·洛奇不断的自我重复,却仍旧受到肯定,恰恰体现了戛纳保守的一面——相比青年导演不断突破尺度的大胆创新,戛纳更倾向于将奖项颁给那些着眼于社会的现实系作品。《我是布莱克》的问鼎,意味着这位第十五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英国老导演肯·洛奇正式成为“双金棕榈俱乐部”的成员。

同样在颁奖礼上大获成功的,还有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推销员》。这部在电影节倒数第二天登场的影片并无太多惊艳之处,却还是颇为爆冷地夺走了最佳编剧和最佳男演员两个奖项。备受欧洲观众青睐的法哈蒂,此番颇具精心地将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的戏中戏嵌入一个讲述伊朗中产阶级虚伪的故事中,通过层层抽丝剥茧,褪去了一位大学文学教授自命不凡的外衣,让他在与底层百姓的对峙中,露出冷漠虚伪的底色。不过中规中矩的剧本,让《推销员》在精巧过后余味不足。

除了西恩·潘《最后的模样》成为公认的烂片,并创下电影节场刊有史以来最低分0.2之外,本届主竞赛可谓看点十足。比起去年“电影节特供作品”扎堆带来的沉闷,2016年的戛纳无疑是疯狂而充满话题。英国老牌影评杂志《视与听》的主编尼克·詹姆斯甚至宣称今年的主竞赛单元是近几年来最令人激动的一届。开幕影片《咖啡公社》为电影节奠定了热闹的节日气氛,此后登场的电影,都带着强烈的作者性和艺术性,即便那些引起广泛争议的作品,都无法被简单地贴上“失败”的标签,比如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美国甜心》、魁北克小鲜肉泽维尔·多兰的《只是世界尽头》、丹麦人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霓虹恶魔》及韩国导演朴赞郁的《小姐》。风格化的影像作品不断撩拨观众的神经,情绪化的表达虽然让部分影评人无所适从,但还是收获了来自各自影迷群体的赞赏。《美国甜心》和《只是世界尽头》甚至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分获评审团奖和评委会大奖。

本届电影节也同样不缺激越的活力,年轻的新锐导演与早已功成名就的老一辈创作者,共同谱下了戛纳的最高音符。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托尼·厄德曼》虽然在评委会那里遭受了冷遇,却创下了电影节有史以来的最高场刊得分,3.7分的影评人打分甚至超过了《樱桃树的滋味》等一众影史经典。和《托尼·厄德曼》同享超高口碑的还有巴西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充满南美城市气息的《水瓶座》、罗马新浪潮教父克里斯提·普优的《雪山之家》、杰夫·尼克尔斯扎根美国南方的时代剧《爱恋》,及贾木许美式小清新味儿十足的《帕特森》,电影节最后一天登场的法语片《她》,则以一记悬疑的重拳,为电影节完美收束。年过八旬荷兰导演范霍文,在《本能》、《黑皮书》等名片后,又不知疲倦地拍摄了一部原汁原味的法国片——由一段性侵引发关于性别、家庭、职场的多重拷问。惊悚之余,不忘调笑,颇得法国电影举重若轻、“三观不正”的真传。新闻发布会上,自学法语小有成就的导演,流利地在英法双语间切换,尽显顽童般的灵动,完全不见老态。电影让人年轻,说的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吧。

这场世界上最隆重专业,同时也最热闹浮夸的电影盛会,在它七十岁生日到来之前,却展现了自己既充满活力又老气横秋的一面。参展影片的多元与获奖名单的保守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有人愤愤不平地将这届戛纳定性为“嫡系的狂欢”。尽管最终的获奖名单饱受诟病,我们却很难指责评委会不顾影评人的风评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相反,这份略有遗憾的获奖名单,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影评人与电影创作者在审美口味上的巨大差异。而这何种差异,正是让电影业生生不息的源泉。(编辑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