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产业转型升级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市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峰
2016-06-04 07:00

导读: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很多大专院校的招生专业调整迅速,甚至出现整个专业取消招生的现象。而在招生机制变动相对并不灵活的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也在发生变化。

“据我了解,我们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在做‘码农’(程序员)。”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系毕业生张雨说。

山东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毕业于这座历史悠久的煤炭类高校王牌专业的张雨却觉得,“转行要趁早。”

“从小坐在教室里拿笔杆子的‘90后’怎么可能适应矿井下的艰苦环境呢?”他说。

毕业在家待业半年后,张雨参加了一个计算机语言培训班,加上大学时的自学基础,张雨从外包的计算机编程项目做起,现在就职某央企子公司。

张雨们抛弃所学专业的原因之一,是对应的矿山行业岗位需求减少。

2016年高考于6月7日开考,选择什么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关切的问题。对比2015年和201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采矿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在全部行业中落实就业的比例全线下降。

根据高等教育管理咨询机构麦可思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建筑工程”是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社会需求量降低最多的职业。

企业需求发生变化,高校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方式也随之改变。今年5月,甘肃、山东等省先后出台推动高等学校转型升级的文件,甘肃省文件指出,全省各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应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导向,要严格控制需求饱和、布点过多、就业率低的专业。山东省则提出,将实行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

提前部署学科专业

甘肃省教育厅在《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校专业调整要主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周期,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和富民兴陇急需的学科专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

“矿山工程是我们学校的主导专业,但由于受近两年煤炭形势的影响,矿山类专业的招生明显在缩减,以往500个招生名额可以轻松高分录满,但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已经急剧减少。”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任晓丽告诉记者。

“大型煤矿是矿山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以往一家大企业一次就会接收一二百名毕业生,基本上一家企业就把一个系的学生都招走了。”她说。

但在2016年的招生计划里,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招收大专生3500人,其中矿山工程系招生缩减至96人,对口培养的只有10人。

同直接供应一线职工的高职高专院校一样,与采矿相关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也受到了影响。

“从2012年开始,部分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就发生了变化”,安徽一所理工类学校资源专业的辅导员说。

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得到的数据显示,2015届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总人数为302人,初次就业率为近年新低,其中到煤炭企业的就业人数为63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11%。

“在煤炭‘黄金十年’时期,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甚至出现企业争抢毕业生的现象,有的学校顺势进行了扩招。”这名辅导员说。

如今煤炭行业下行,高校的招生机制却没有进行灵活调整。他发现,2013年、2014年煤炭行业本科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的招生计划,基本与2012年相当。

“如果不想转行,那就去考研吧。”张雨说,“煤炭行业虽然不景气,但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还是存在的。”

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矿业类专业,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本科2013级毕业去向调查问卷显示,接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考研和保研。

“矿业类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要高于本科生,但研究生完成就业签约要比本科生晚,因为他们的期望值较高,往往盯着高校、科研院所、国企去就业,造成竞争过于激烈。”上述辅导员说。

岗位需求高端化

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从企业角度来看更为明显

河北省一家民营钢厂工人吴相回忆,2013年进厂时能拿到月薪9000元,几乎是和他同在小县城工作的父母工资的三倍。当时,正是房地产和钢铁行业的兴盛期,吴相和他的高中同学甚至形成了回生源地就业的高潮。

采矿、冶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是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减少。2015届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招聘会上,一共收集了采矿工程专业有效就业信息129条,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需求人数的供需比为1∶0.43,而2013年这个比例为1∶8。

今年东北大学2016届毕业生春季就业双选会上,从行业需求状况来看,采矿、冶金、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单位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岗位需求严重缩水,不少钢铁冶金类单位人才需求不足去年的50%。

现场一家大型钢企的招聘负责人表示,今年该企业整体用工需求量同比下降20%-30%,但减招重点是工人岗位,面向大学毕业生的技术岗位和科研岗位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的统计显示,河南省最大的煤炭企业,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也在连年缩招毕业生,2013年,其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需求是155人,2014年则降到53人。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协会尚未统计主要煤炭企业对2015届毕业生的需求变化,“但近两年来煤炭行业的不景气是有目共睹的。”

“公司现在的政策是不对外招工,但大学生会优先安排。”和吴相同一个县的某大型民营企业行政部负责人李浩说,“公司这两年已经裁员几千人,但对口专业的大学生却很缺。”

“我们公司下属一个加工厂的技术员岗位空了两个月,就是想找一个本科学历的金属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李浩说。

李浩介绍,这个技术员岗位的底薪是2200元,每个月加上奖金可以达到4000元,如果是对口专业的本科生,提供每个月400元的学历工资,如果是211工程大学的对口专业毕业生,学历工资是800元。

“这个地方的钢铁厂普遍只有十几年历史,却经历了钢铁业的大起大伏,形势好时只要正常生产就能赚钱,形势不好时怎么生产都亏钱,到了现在这个发展阶段,但凡上了规模的钢铁厂都开始注重储备对口专业大学生,追求标准化生产管理。”李浩说。

但由于地处三线城市,薪资没有竞争优势,李浩称,目前钢铁厂里的对口专业大学生“大多数是本地生源毕业后回家乡就业”。

高校专业市场化改革

就业市场发生的变化,已经引起了高校和就业指导部门的注意。

3月22日-23日,人社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期间套开会议专题部署做好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强调,要以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

但让毕业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21世纪经济报道获得的权威数据显示,2015届北京地区本科毕业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期望首选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都是“金融、地产业”,占比分别达到18.2%和16.3%,但最终实现的就业人数落差很大,分别只有15%和13.8%,是所有就业行业中期望与落实差距最大的行业。

而毕业生首选就业排名第二的“采矿、建筑、水电气业”,同样受到行业形势下滑的影响,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金融、地产业”和“采矿、建筑、水电气业”仍是招聘毕业生人数最多的行业。

权威调查显示,招聘2015届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行业排名中,“金融、地产业”每家单位平均招聘73人,“采矿、建筑、水电气业”每家单位平均招聘54人,远高于其他行业。

麦可思的数据也显示,虽然下降明显,但是“建筑工程”职业类的社会需求量整体依旧较高,这意味着,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未来仍将拥有较明朗的就业市场,但竞争却更趋激烈,这将给个人就业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带来改变。

“以往这个时候,我每天要接十几个企业的招聘电话,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学校开始主动举办就业双选会,给学生寻找就业机会。”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任晓丽说。

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5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介绍,2015年,市教委为毕业生举办双选会117场,提供就业岗位28.2万个,超过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程师马鑫民则认为,应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行业性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制度。行业特色高校要认真调研行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当前需求,同时考虑将来市场对大学生需求发展趋势的研判,并以此作为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基本依据。

“尽管就业形势不好,但我们学校的创办人本身就是一个煤炭企业家,他明确表示不会放弃矿山工程专业,而且随着招生人数的缩减,剩下来的学生会更加精英化。”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任晓丽说。

这所民办大专院校拥有全亚洲最大的模拟矿井,是多所矿业类大学和周边大型煤矿的实习、培训基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大专院校的招生专业调整迅速,甚至出现整个专业取消招生的现象。而在招生机制变动相对并不灵活的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也在发生变化。

“在专业课方面,我们学校开始主要针对煤炭勘探和安全领域,满足皖北地区煤矿的就业需求,但2013年以后煤炭行业下滑给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学校也因此着手专业课程改革。”上述安徽省一所理工类高校资源专业辅导员说。

他介绍,专业课改革将本科生四年的学习分成两个阶段,前两年主要学习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三个专业交叉的基础课程,后两年在水文地质和岩土工程两个领域任选一个。

“2015届的首批改革后毕业生里,只有约10%的学生去了煤矿工作,远低于工程地质、矿产普查类行业就业的学生人数。”他说。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邹放鸣曾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表现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特征。这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角色定位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

邹放鸣认为,煤炭行业高校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综合改革。他还认为,高校专业调整优化还来自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倒逼”,随着包括“增加考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机会”的改革的进行,学校专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考生家长的选择。

“也只有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才能让高校形成自主办学,形成多元办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问题,根本上还要靠加大办学自主权,才能形成特色办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文中张雨、吴相、李浩为化名)

(编辑:耿雁冰,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wangfeng@21jingji.com;gengyb@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