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补课交通: 力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产业共建”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 ,杜弘禹
2016-08-02 07:00

以“超级工程”珠港澳大桥贯通在即为标志,广东正在经历一场覆盖全省的交通工程大改造:一方面,经济发达的珠三角...

以“超级工程”珠港澳大桥贯通在即为标志,广东正在经历一场覆盖全省的交通工程大改造:一方面,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更加密集;另一方面,随着高铁网的铺设,发展相对落后的粤东西北地区与广州、深圳等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成为珠三角城市出粤的主要通道。

这场交通“大补课”背后的逻辑是,广东希望重塑区域内的“平衡”,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共建”。在7月30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要求“把经济工作重心转到供给侧”,其中强调“大力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这意味着,区域平衡战略将成为广东主政者未来经济工作的主要思路。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认为,“三去一降一补”落实到广东,最重要的是“补短板”。因为其它的措施是短期性的政策,而“补短板”关系着广东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的培育,将是一项长期工程。而区域的协调发展,将能有助于广东塑造新的经济动能。

“恶补”交通建设

7月30日,距离广州300多公里的小县城肇庆市怀集县,上百名大学生和种地的农民在政府大会堂当起了“同班同学”,上课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创业学院的教师和电商企业负责人。

怀集当地政府参与组织了这场培训。他们的打算是,趁着在外地念书的大学生放暑假返乡,邀请珠三角高校和企业的“外脑”大学生“充电”,同时培训也方便大学生对接种植户和电商企业。当天,怀集县还挂牌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怀集县政府希望借助培训和孵化基地,给当地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提供便利,尽量让他们毕业后回到家乡。

尽管怀集隶属珠三角三线城市肇庆,但却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县市。放着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从怀集县走出来的大学生会放心回到家乡吗?

“我觉得怀集县城机会非常大。”怀集负责人才工作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剑飞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的依据是,怀集位于二广高速、汕昆高速、怀阳高速和贵广高铁的交汇处,地理上有“通湘达桂”的便利,完全可以依托这“三高一铁”做大经济文章。

廖天任是进入怀集的孵化器负责人之一。在他看来,“三高一铁”缩短了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通行时间,这将为怀集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一方面,怀集的本土特色农产品可以依托物流通道快速进入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另一方面,广州、深圳的市民可以便捷到达怀集,体验乡村美食和生活。这将促使珠三角与怀集形成“前店后仓”的发展格局,留给大学生极大的返乡创业空间。

广东省社科院日前发布的《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报告》分析,粤东西北经济发展滞后,重要原因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当珠三角核心地区的高速公路密度赶上东京、巴黎、伦敦等世界级大都市圈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时,2012 年的粤东西北地区仍有12 个县(市)未通高速公路,粤东西北城市之间、与珠三角各市、与周边省市之间都远未实现交通便利,严重制约了粤东西北承接珠三角辐射和产业转移。

在广东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振兴粤东西北战略”中,交通基础设施被列为“三大抓手”之一。2013 年,广东开展高速公路建设大会战,2015 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其中粤东西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82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51%。

当前备受关注的高铁网,广东也在加速布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除了建成通车的深厦高铁之外,广东正在建设和计划建设的高铁至少有四条。这包括京九高铁在广东境内的部分、广东联通江西的深赣高铁、连接粤西与珠三角的深茂高铁以及贯穿粤东西北与珠三角的湛江-肇庆-广州-河源客运专线。前述高铁网建成通车后,将有沿海和山区两条高铁贯穿全省,同时高铁将连接中南、东南和西南地区。

粤东西北也将依托交通枢纽成为珠三角城市联通内地的大通道。

推动产业共建

前述“三大抓手”的主要思路是,粤东西北地区依托先行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推动中心城区城镇化的“扩容提质”,一手建立承接珠三角的产业园区。这种政府强力引导的方式,使得粤东西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长期领先珠三角地区,但在去年珠三角地区的增速再次反超。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经济增长7.4%,但粤东西北仅7.2%,比珠三角低0.8个百分点,并且投资、财政等多方面增速亦与珠三角相去甚远。

前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间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并且似乎是在短暂缩小后故态重演,呈“U型”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的边际产出仍远高于周边地区,这也意味着,市场力量正在驱动全社会资源向珠三角进一步集中,这也将进一步扩大两大区域板块之间的发展差距。

前述报告课题负责人、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中心主任丁力分析,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政府财政资金吃紧,国企投资强度放缓,粤东西北与珠三角的差距或重演扩大趋势。

这也意味着,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考虑更深层次的市场问题。在广东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胡春华强调,要大力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改变粤东西北的落后面貌,根本出路是使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在同等水平上发展。要把产业共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入推进、抓好落实,在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共同作用下,使同一产业、同一企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跨区域布局发展,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形成同等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要通过产业共建把珠三角的先进生产力引向粤东西北,让粤东西北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实现高水平跨越式发展。要总结推广已经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共建模式,把产业共建工作抓好抓实,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粤东西北各市要着力打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珠三角对口帮扶市要承担好产业共建帮扶责任,省直有关部门要研究支持产业共建的一揽子政策。

“产业共建”的提法,同样出现在早前的广东全省城市会议中。这次会议要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共建。特别要通过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合作,形成粤东西北与珠三角联动发展。这或将成为早前提的“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方式。其中近期引人关注的中兴将手机生产基地搬至河源就属于此类。

以近年来产业园区承接珠三角转移的项目为例,已投产项目中整体搬迁的占48.7%,产业共建的占51.3%;在建项目中,整体搬迁的占25.6%,产业共建的占74.4%;签约未开工的项目中,整体搬迁的占16.1%,产业共建的占83.9%。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认为,今后珠三角和粤东西北间不应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可以一同创新驱动。比如研发机构、总部在珠三角,生产环节在东西北,慢慢形成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形成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互动和优势互补。

广东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共建的核心在于同等水平的发展,让粤东西北地区从开始就站在较高的发展起点上,充分融入珠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才能逐步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改变我省目前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二元分割的发展格局。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部分区域已经进入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距离不再是产业共建的主要障碍。

重构一体化市场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应当通过市场化为导向的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重构平坦无障碍的一体化市场,以最大限度地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形成合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丁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政府大力扶持下,过去几年粤东西北经济确实快速发展,与珠三角的发展差距也逐步缩小,但如今经济发展开始放缓,必须思考更多发展方式,重视市场力量。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更多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做文章,这也是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一个合理的结合点。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报告》研究发现,粤东西北相对落后的经济,必然带来政府财政收入的落后,进而带来当地公共服务供给的落后,再加上营商环境,导致当地人才、企业、资源的加快流失。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游霭琼解读,这种流失不仅会导致粤东西北严重失血与发展无力,同时也会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扩大区域发展差距,带来全省发展新的不平衡,新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据前述报告,广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的非均衡特征依然突出,并且水平仍较低,仍然面临各种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财政保障方面的约束。从区域间人均财政支出来看,2014 年,深圳达到20096.4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209.93%;最低的揭阳为3900.90元,是全省平均的 40.75%,二者的差距达到5.15倍。

前述报告认为,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决定效率,让政府主导公平,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均衡化与均等化的良性互动与统一。比如大力培育粤东西北经济的内生动力、构建政府供给为主导的混合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高粤东西北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保障能力等。其中,应加大对粤东西北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增加先进产能进而调整产业结构的引导,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编辑:包芳鸣)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