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的悲喜剧经验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茜
2016-08-06 07:00

“如果你问我一年里面最想去哪个戏剧节,我会说我最想去乌镇戏剧节。”7月底,出现在江南小镇乌镇的赖声川对记者说...

“如果你问我一年里面最想去哪个戏剧节,我会说我最想去乌镇戏剧节。”7月底,出现在江南小镇乌镇的赖声川对记者说。

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将于10月13日至22日上演。作为这一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兼戏剧节常任主席,赖声川对乌镇各间剧场的熟悉程度比本地人更甚。在老街上,他穿着中式棉麻常行走在人流中宛如当地居民,只有一头灰白的中长头发特别。

操办着越来越“国际范”的乌镇戏剧节的赖声川也许也是华语戏剧圈获得国际赞誉最多的创作者。导戏、教书和编剧本,包括拍电影与电视剧,他每样工作都不落下。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称赖声川为“现今中文最顶尖的剧作家”;“台湾剧场最灿烂的一颗星”则是日本NHK电视台给他的评价; 美国橘郡记事报也曾发文赞他,说他是“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新加坡联合早报》则写道:“赖声川为世界华语剧场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悲喜剧经验。”他最出名的作品《暗恋桃花源》在2015年的时候受美国奥勒冈州莎士比亚戏剧节邀约编排了英文版,这也是第一次华人编剧导演被邀请去这一戏剧节导戏。

美国出生成长,台湾扎根学习,再到美国潜心钻研,赖声川身上有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融,东方传统文化的沉淀使得他和他的作品里面一直保有很深的人文关怀,而西方文化又同时赋予了它理性思辨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和批判上。

从《暗恋桃花源》皮兰德娄式的“戏中戏”叙事;《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用相声这一表现形式对政治话题的调侃;《宝岛一村》的史诗风格,透过三个“眷村”家庭述说曾经光阴的故事来侧写台湾社会的更迭和种群融合的历史;他将阿尔托“观众坐在中央,四周是表演”的理想戏剧状态搬进了《如梦之梦》,演出长达八个小时,观众坐在舞台的中央区,三十多个演员、三百多套的衣服,舞台包含八个方位,三个楼层,最终呈现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创新之作。

过去的2015 年对于戏剧家赖声川而言,殊为值得标记。年初的时候,赖声川下定决心落户上海,不仅在上海市中心的现代戏剧谷开设个人工作室,还倾力一手打造了位于美罗城5楼的上剧场,不仅亲自担任“上剧场”艺术总监,还特邀夫人丁乃竺领军剧场的运营和管理,并在年底一起见证了剧场的开幕。赖声川也表示:“表演工作坊今后的话剧创作和首演,都将在上剧场举行。”

再谈到最近的作品《水中之书》,赖导表示:“我的戏剧还是比较规矩的说故事的,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在香港,和水没什么关系,而是和岛上的一个房子很有关系。水中之书的意境是,在水里写书是稍纵即逝,写下去的时候,这个字就消失了。故事想表达的就是怎样去捕捉这样一个比较诗意的感觉。“

《21世纪》:《水中之书》作为闭幕大戏会根据乌镇这个场地做一些调整吗?

赖声川:并没有任何改变,很多观众有和我提过希望期待在更大的剧场观看这场演出,但是这次不准备做任何改变。

《21世纪》:深耕乌镇戏剧节这几年,有没有在这期间和小镇产生一些奇妙的联系?

赖声川:当年我们几个朋友率性而为,“说做就做”地创办了这个戏剧节。没想到它已经顺利地走到了第四届。我一年10天会住在这里,这对我的工作室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时间投资。但我就是喜欢,并且觉得这事情很有意义。也有其他的城市在做类似的戏剧节,往往那样的戏剧节做了一两届就消失了。在市场上不那么讨好的事情,更需要诚意和付出,所以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乌镇戏剧节。

《21世纪》:如果给现在的青年戏剧艺术家在实践时三个不要踩踏的雷区,你会建议哪三个?

赖声川:首先还是诚意问题,有些案子一看就是没有诚意。其次,我个人考虑一个新作品时会重视这个剧关怀的是什么,只关注自身的作品就很危险。最后一点,就是不要总想着讨好导演。

我认为目前正是做戏剧的好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其实是更渴望和表演来做连接,这种需求对剧场来说其实是个好机会,但总体来说戏剧行业的创作力还不够。近20至30年戏剧圈中,比较当道的表演方式还是意象的,肢体的,着力于把画面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文本本身就容易被忽视了。其实戏剧更应该是说故事,把故事说好。而说好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1世纪》:近几年你的工作重心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内地,包括表演工作坊的演出,个人工作室的成立和上剧场的开幕等等,为什么选择内地?

赖声川:内地一直在变,主要变化在经济上。香港也有过类似情况。在经济急速发展的时候,如果文化发展跟不上,这对社会造成的不仅是文化的损失,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会受到考验。这几年,在内地戏剧这类文化消费被视为一种时尚,处于发展期。而在我看来时尚只是个现象,任何东西都可能变时尚,马克思、佛教也可能变时尚,这跟你在做的事情本质是没关系的,文化消费会反映每个时代的不同需求。

《21世纪》:你的戏伴有对现实的隐喻和批判,你觉得普通观众如何看待?是否能接受?

赖声川:我觉得他们很能理解那种情感。许多时候一个人对社会批评其实是出于对社会的关爱,重点是在批评的同时,要有对社会慈悲的能力。

《21世纪》:你最近在创作的新作品是?

赖:一个儿童剧,叫《蓝马》,创作的初心是源于我的两个女儿从小听的一个故事,我给她们讲的床边故事。过去这是一个没说完的故事,最近我和我的女儿一起把这个故事编完了。(编辑 孙伶)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