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影像上海艺博会: 三年,走过西方摄影收藏史

21世纪经济报道 姚远
2016-09-19 07:00

特约撰稿 姚远2016年9月11日,2016年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参观者依依不舍的无数快门声中宣告结束。这场主打摄影作品的...

特约撰稿 姚远

2016年9月11日,2016年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参观者依依不舍的无数快门声中宣告结束。这场主打摄影作品的博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都在刷新自己上一届的参观人数以及销量等数据之外,今年更是以参展的50个画廊来自15个国家的24个城市,成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届。

上海摄影中心创始人、知名摄影家刘香成在谈到摄影作品收藏的发展时曾说,“最早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影像收藏,最近几年才开始在中国小范围内兴起。”影像收藏尽管出现在中国时间不长,但是相对于当代艺术作品售价给收藏者带来的高门槛,摄影作品则由于价格相对亲民,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地成为收藏领域的新贵。

对于发生在中国的影像收藏现象,知名收藏家靳宏伟则说:“影像艺术正日渐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从投资角度讲,优秀的影像艺术一般来说比热门画作更容易介入,因而成为进入艺术市场的一条有趣的途径。影像的优势之一在于可在墙上展示,作为媒介也更容易移动。”

从前两届的销售数据来看,时尚摄影的主题颇受中国藏家的热捧。但在本届艺博会策划之初,主办方的定位更倾向于集中展示影像艺术领域的各个侧面。本届博览会一共分为三个板块,汇集各类商业画廊的“核心”、关注摄影与移动影像时间的“连接”以及聚焦从未亮相中国大陆的国际画廊的“平台”。另外,全新推出以《2000年以来的摄影艺术新方法》为主题的“洞见”展览,以及聚焦艺术家的讲座与对谈的“对话”板块。

除了往届“平面”摄影作品,本届“连接”与“洞见”则展示了移动影像与录像艺术的艺术家作品,以及在摄影作品上进行各种当代艺术试验的当代影像艺术实践,这也是博览会中与当代艺术连接最为密切的部分。正如负责连接板块的策划人,著名策展人和评论家、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冯博一先生所说“当代艺术家利用影像的媒介方式进行跨界创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影像艺术构成了当代艺术创作新的思考空间和赋予动感的视听语言。因此,影像艺术也必将成为艺术品收藏的主要类型之一”。

今年售出的重磅作品依然以知名摄影师的作品为主,首次参加影像上海的世界级摄影机构马格南图片社,他们带来的罗伯特·卡帕作品《隆尚赛马场的观众》(Spectators at Longchamp Racecourse,1952),四版以8000至1.25万美金的价格分别售出。BANK画廊带来的森山大道“丝袜”凹版印刷摄影作品开价15万元人民币,在开展不久就被整套售出。定价8万元人民币的Galerie Photo12画廊的Andrea Mahl孤本作品、香格纳画廊的部分陈晓云作品、Vanguard画廊的包括阿琦·路迷、奥诺黛拉·有机和童义欣在内的所有摄影师作品,也被国内藏家收购。

德黑兰的Mohsen画廊代理的伊朗纪实摄影师作品,定价2.7万元人民币起的多幅Mehdi Abdolkarimi作品,与定价7.7万元人民币和6.7万元人民币的Mehrdad Afsari作品,韩国首尔的Gallery Koo画廊JinHee Kim用打洞、缝纫方式再加工的摄影作品、全摄影画廊的波兰摄影师Bogdan Konopka“小中见大”作品、三影堂推出年轻摄影师陈哲(1989年出生)的作品等,也在此次展会中售出。很少在国内举办展览的中国人文纪实摄影师吕楠,代理他作品的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带来了他三部曲的225张经典代表作,他们以400多万的整套定价,希望国内外的摄影机构与美术馆来收藏。

与往届抱着摄影作品收藏为宗旨的销量不同,本届展会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藏家对摄影作品本身更感兴趣,而非仅仅凭借摄影师本人在艺术品市场的行情来考量作品的收藏价值。其中,更是不乏年轻的藏家,甚至有一些画廊表示前来购买的还有平时基本不涉猎艺术收藏的普通消费者。

越来越多的艺术画廊进入影像作品代理也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兴起,在本届参展商中不乏当代艺术画廊,他们将在当代艺术作品领域积累的销售与推广经验带进影像作品领域,这使得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Alexander Montague-Sparey宣称,影像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大陆最国际化的艺术博览会,以及亚太地区最顶级的摄影收藏目的地”。(编辑 孙伶)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