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公车改革过程中需加强监督与沟通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波
2016-09-27 07:00

近日,由于福州的一则消息,公车改革问题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据报道,福州公交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日前推出“...

近日,由于福州的一则消息,公车改革问题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据报道,福州公交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日前推出“公务的士”,除了为公务员提供公务用车定制服务,还可为公务员家庭用车提供服务。首批投入的100辆“公务的士”,将针对各用车单位的不同需求,提供实时用车、会务或中长途用车、定点保障这三种服务方式。

在这一轮公车改革之后,原则上,公务员的出行需要自行解决,政府只向公务员提供出行补贴,公务员不再享有任何用车特权。但是,假如是企业针对公务员群体提供某种特殊优惠措施,只要是双方作为平等的市场交易主体达成的自愿交易,就无可厚非。在公务员用车需求较多的情况下,企业拨出一定数量的车辆作为“公务的士”,这在企业的自主经营范围之内,其自主决定权是应当尊重的。在企业经营中,为了维持某些长期性、重复性消费者的忠诚度而提供一定的优惠,是常见的策略,不能将此理解为公务员特权。当然,福州市出租车公司在安排“公务的士”时也应考虑该措施对出租车运营量的影响,避免加剧“打车难”现象,以维护公共利益。

此外,更重要的前提是严格划分政企界线,企业的这一决策应当是完全出于自愿,而不应该是听命于政府或者某些官员,尤其是其中不应该有任何利益输送。只要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防火墙”建好了,企业为了满足客户出行需求而进行的各种探索和安排,都应得到尊重。

福州车改办回应公众质疑说,这完全属于市场行为,政府没有参与,没有给予任何补贴,也没有签署任何合作协议。如果的确是市场行为,那就没有必要反对,反而应当鼓励,因为这意味着企业也在想办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当然,公众对于这些实践探索的好奇与疑问也应该理解,在出现新的情况时,有一个质疑和反馈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厘清一些问题,既加深我们的理解,也推进现实中的公车改革。

长期以来,公务车辆购买和使用开支成为越来越重的政府负担。作为降低“三公”经费的一项改革措施,公车改革有利于节约行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公车改革的实质是约束政府公务人员的职务消费行为,减少腐败现象。此外,公车改革还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功能,在打破官民隔阂的同时,盘活社会交通资源。但公车改革也要确保党政机关与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公务人员公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妨碍正常的公务活动,以维持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这一轮公车改革从2014年7月16日开始以来,覆盖范围最广,力度最大,成就也最多。从政府采购、统一使用的公车制度,转变为社会化、市场化的公车制度,是这一轮改革不可逆转的大方向。目前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整体的公车改革体制已经理顺了,也得到了广大公务员和群众的拥护。对于改革后保留下来的一些公车,要解决隐性的公车私用问题,并强化对违规使用的监督纠察制度,杜绝一切不正之风。

公车改革本质上改变的是行政体制,是终结特权,让民间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传统的“官本位”和行政主导的遗留作风还没有肃清,所以,对于公众对公车改革的一些质疑,政府应当以坦诚的心态面对。公车改革初期肯定会面临种种困难。例如,有的公务员会不适应新情况;在公务员的交通需求如何满足方面,也会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在此期间,需要继续强化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并在此过程中,由社会各方进行有效的讨论,寻找最合理的方案。

过去,庞大数量的公车出行是造成城市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公车改革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于其他方面,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更好地满足其他方面的公共需求。减少拥堵也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减少环境污染。除公车改革外,我们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出租车和网约车,增加城市交通供给,最终让公务员的用车需求融合于市场化、灵活化的整体交通需求之中。(编辑 欧阳觅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