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和芝加哥马拉松相继结束,2016年的WMM赛事(又被称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接近尾声,紧随其后的是2017年赛事筹备进行时。
虽然六地的赛事是马拉松赛事中组织到规则非常成熟的一批,但其在发展中也会进行完善和调整。记者观察发现,筹备中的2017年赛事中东京、纽约等马拉松都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
以东京马拉松为例,筹备中的2017年东京马拉松将在明年调整赛道,终点将从此前相对偏远位于沿海的东京国际展示场更换到位于市中心的东京车站附近,相应后半赛段也随之变化。
关于调整,东京马拉松的总设计者公开表示,东京马拉松的终点相比起点略显寂静,组织方考虑重设比赛氛围更浓厚的终点地,变更后的赛道将减少强烈海风、高低起伏等比赛干扰因素,新赛段更加平坦有利于跑出新的世界纪录,也可以更多领略东京风情。
暂不评价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效果,这一变化让人联想到最近与一些马拉松跑者的交流。其中一位参加马拉松比赛超过50场(其中包括三场WMM全程赛事)的跑者谈起对这些比赛的看法时说,所谓大满贯赛事的确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完善的组织给参赛者良好体验之外,他们愿意将城市最好的部分开放给马拉松比赛尤其难能可贵。
在他看来,当地市民自发形成的热烈气氛同样难忘,从起点到终点的跑步过程如同观看了一场盛大的表演,用这样的方式认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成为其热爱马拉松的原因之一。
在近两三年中,马拉松的“城市名片化”也在中国盛行,马拉松比赛能够城市带来商机并拉动消费,厦门统计局公布,从2003-2014年间,马拉松给厦门企业带来各项经营收入总计约15.6亿元,2014年马拉松带来的旅游观光业收入规模增速达83%。
为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举办马拉松赛事的行列,数据显示,2015年在中国田协注册备案的马拉松举办数量达到134场,比2014年增长了162%。马拉松比赛的参与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但比赛扩张的同时,并非每座城市都做好了迎接马拉松的准备。参与人数增加带来的交通、拥挤等问题引发的矛盾,让部分城市的组织者不得不将马拉松赛段从城市中心区转向新区,这将自然降低参赛者的“体验分”。
回头来看东京马拉松组织者对赛道的调整,希望促进新纪录的诞生或许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毕竟成绩是一场马拉松获得关注度的决定性因素,将后程赛段移回市中心,把城市更具特色的一面融入赛事。这与国内部分城市在赛道和体验方面对比鲜明。
相比WMM赛事举办地,中国的“跑步文化”盛行时间不长,但国内高级别赛事的报名者增长迅速,“入场券”难求不可避免的引发蹭跑、高价转让名额等现象。
类似现象在比上马、北马更低中签率的WMM赛事中也不能完全避免,在保证更加严格的审查机制之余,部分WMM赛事也设置了变通规定,给参赛者的体验更为人性化。例如,伦敦和芝加哥马拉松中抽签中签选手因伤病无法参赛者,可以将参赛机会顺延至第二年,但需重新缴纳报名费。纽约马拉松中签但无法参加的选手可以选择取消名额,组委会将预留第二年的参赛名额给这些选手等。WMM赛事的设置或可为接下来中国马拉松赛提供可借鉴之处。
(编辑:罗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