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正在谋求在未来10年内,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优等生”。10月25日,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深圳正在谋求在未来10年内,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优等生”。
10月25日,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深圳首个针对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制定的文件,并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配套方案之一。
上述《意见》指出,较大规模高校和特色学院建设并举,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同步推进,经过10年左右努力,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其中,到2025年,新建10所左右高校,3-5所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
截止至当前,深圳仅有11所高校,其中10所为全日制,2015年普通高校在校人数为9.05万。相比之下,邻近的广州高校数量高达82所,2015年在校生达到104.32万。
从深圳近期密集的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的动作来看,新增10所高校已是预期可达成的目标,但要真正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实现对现有高等教育重镇的追赶,仍然任重道远。
未来10年高校数量翻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名单来统计,2015年高校数量排在前三的为北京、广州和武汉,分别为91、82和80所。
然而,深圳目前仅拥有11所高校,数量大大落后,并且无一进入985和211,这一成绩甚至比不上经济地位远在其身后的泉州、保定。
普华永道今年发布的一份《机遇之城2016年》报告显示,在参评的24个城市中,深圳综合排名位于第二,但在“重点大学的研究水平”这一维度上仅得5分,几乎垫底,而广州、杭州、武汉和南京的该项得分均在20分以上。
高教资源与经济地位的巨大落差,也在影响着深圳的城市发展。上述《意见》指出,深圳全市高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比为16∶36∶48,本科以上层次在校生仅占52%,人才培养层次偏低,难以满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针对薄弱的现状,深圳分阶段制定了目标——到2020年,高校达到18所左右,在校生达到20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5万人,研究生比例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高校达到20所左右,在校生达到25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0万人,研究生规模约4万人。
这意味着,在未来不到5年的时间内,深圳大约需要新增7所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对比当前也要翻一倍有余。
看似艰巨的任务,实际上正在有序地落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久前从深圳市政府获悉的一份材料显示,有11所高校或特色学院正在筹建或洽谈中。
据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建领10月26日在媒体上介绍,目前正在新建中山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4所高校;与国内名校洽谈建设深圳校区;与国际一流高校合作,共建10所特色学院。
但相比于数量的增长,10年后3-5所高校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的目标,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现有的各种中国高校排行榜前50,深圳的11所高校尚未见入榜。
高等教育“深圳模式”
从过去的发展思路来看,深圳的自建高校仅占据了较小的比例,更多采取的是引进、合办的方式,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深圳研究生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
上述《意见》也明确指出,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来深合作,重点建设本科层次以上万人规模高水平大学;与境外著名高校共建特色学院。
但深圳大学前校长章必功则更加推崇自办高校的方式,比如深圳的近邻香港。9月底,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当前阶段,深圳更应集中力量重点培养一两所高校,形成真正的高等教育影响力。
参照香港的情况,1980年代起,香港处在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型期,对高端人才需求日甚,也由此迎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创办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10月26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创新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林则告诉记者,深圳真正需要向香港学习的,是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快速地办出高质量的大学。
此外,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特聘教授黄来强10月23日表示,创新型城市尤其需要顶级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加州地区,诸多研究型大学既培养了人才,还参与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成为高技术领域新公司的超级孵化器。
周林同样表示,从全国的高校发展格局来考虑,深圳并不适宜再去发展大规模的普通高等教育,而更应该结合自身的产业创新环境,侧重培养更前沿的研究性大学。
教育是百年事业,对于深圳这个建市仅36年的年轻城市而言,追赶还只能称得上刚刚起步。
(编辑:陈洁,如有建议意见请联系:wangfan@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