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预警:野生动物种群数50年减少67%

10月27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发布《2016地球生命力报告》。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将会造成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1970年到2020年的50年间减少67%。
报告提到,最新数据表明,在1970年到2012年间,鱼类、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动物已经减少了58%。这意味着当前趋势下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有可能将在2020年减少三分之二。
“野生动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们的时代消失。”WWF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说,“这不仅关系到那些我们喜欢的物种,生物多样性是丛林、河流和海洋正常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了物种,这些生态系统将会崩溃。它们为我们提供的新鲜空气、水资源、健康的食物和气候调节功能也会消失。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荣,同时保护这个生机勃勃的星球,我们现在就需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WWF根据伦敦动物学会(ZSL)提供的地球生命力指数,模拟了物种的发展趋势。地球生命力指数反映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是如何变化的,而不是用来反映动物数量增加或减少。
“人类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持续下降,尤其是那些依赖洁净水源的物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只是引起了这些物种种群数量的下降而非灭绝,但我们必须敲响警钟,投入更多的努力来恢复这些物种的规模。”伦敦动物学会的科学主任肯·诺瑞斯(Ken Norris)说。
“人造”纪元——人类世
世界人口已经从1900年的16亿左右增加到今天的73亿。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各项需求,人类已将自然的恢复能力逼至极限。报告显示,对动物影响最大的因素都与人类活动直接有关,这些威胁包括:栖息地的减少、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对野生动物的过度猎杀。
比如,粮食生产造成了人类对栖息地的破坏和对野生动物的过度猎杀。目前,农业生产占据了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和水资源使用总量的近百分之七十。
报告称,由于人类对地球产生的巨大影响,包括有可能出现的第六次大面积物种灭绝,地球正进入历史上从未涉及的未知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等人提出,我们从全新世过渡到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即“人类世”。
在人类世,气候变化剧烈,海洋酸化,甚至整个生物群落都可能消失——其速度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测算。如果不在人类世采取行动,地球将不再像以前一样适宜我们现代的全球化社会。
将地球推向极限
斯德哥尔摩环境恢复研究中心提供的模型显示,人类已经超过了九个地球承载能力极限指标中的四个。地球承载能力极限指标是,在维持地球生命力的条件下,地球体系运转的极限值。
学者约翰·罗克斯特伦(Johan Rockström)强调,我们急需做出改变来保证人类活动处在地球能够安全运营的范围内。
报告也提到了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尽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人类正使用着1.6个地球的资源来满足每年我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不管你如何计算,结果都不理想。我们越是超越地球的极限,对人类未来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兰博蒂尼说,“人类正处在决定性的时刻,我们做出的选择将决定是否能及时将食品、能源和金融体系转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前路在何方
WWF北京代表处项目执行总监李琳认为,我们要重新思考人类的生产、消耗、定义成功和看待自然环境的方式。“在发展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同时保护环境,需要个人、企业和政府迅速转变观念,将只注重眼前利益的行为方式转变为更有远见的行动。”
尽管报告列举的事实和数据描绘的大多是充满挑战的画面,但李琳指出,自然生态系统也是可以通过人来恢复的。
比如,马达加斯加西海岸梅拉基区,Manombo村的村民已经栽种了9000棵红树幼苗以恢复村庄周边退化的森林。Manombo周边的社区共栽种49000棵树苗。在碳吸收方面,单位面积红树林比其他森林系统高出3%到5%。
李琳还举了一个中国的例子。“我三四年前去宝鸡时,当地人特别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的森林覆盖率63%!’63%的森林覆盖率意味着生物质流失的趋势已经停止了。”通过划分和指定生态和经济用地、梯田、沉积区、淤地坝和其他雨水渗透方法,如今,黄土高原大面积已经得到恢复。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李琳指出,通过中国30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已经从”濒危“降级为“易危”,这说明保护工作是有成果的。她补充道,WWF对中国的跟踪观察显示,除了熊猫,朱鹮、亚洲象、麋鹿三个物种的数量在经历大幅下降之后也出现了反弹。
《地球生命力报告2016:新时代的风险和恢复力》是WWF第11期旗舰双年出版物。从1970至2012年,该报告对超过3,700个物种中的14,000余个脊椎动物种群进行了跟踪。
(作者:郑青亭 编辑:赵海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