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就医: 2%-3%患者的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 肖玫丽 广州报道
2016-11-01 07:00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海外就医。一组经常被引用的数据是,美国癌症病人的五年生存率达到 68%以上,相比之下,中国肿...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海外就医。

一组经常被引用的数据是,美国癌症病人的五年生存率达到 68%以上,相比之下,中国肿瘤防治办在2014年1月发布的《中国肿瘤统计年报》显示:中国癌症病人五年生存率仅为 25%左右。

但在国内提供与国外医疗资源对接的中介机构却在尝试“转身”。10月28日,SMI宣布进入产后修复健康管理服务领域。“转身”对于像SMI这样进入中国多年的机构来说,既是进入多个细分医疗服务市场的必然尝试,也包含迫于目前海外就医市场现状的无奈之举。

依然是少数人选择

美国萨特医院、约翰·缪尔医学中心医生方明指出:“临床医学中国和美国各有优势,治疗技巧的本身做到一定程度差别不大。但美国肿瘤的治疗存活率是中国的一倍,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协作过程,会涉及免疫、病理、外科、影像等,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效果。而且美国医生技术水平也比中国更平均。”

“前几年我们都是把国内的患者带到国外就医,后来我们试着带海外医生来中国治疗,发现就医效率和就诊量提高了。发展到现在我们直接在国内设立医疗中心,并逐步连锁化。同时跟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SMI在华执行董事长林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SMI属于SMI瑞士医疗投资国际集团,该集团前身为瑞士日内瓦医疗协会。八年前,SMI正式进军中国,海外就医服务是其进入的首个领域。

在中国的海外就医市场中,传统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起步早、数量多,主要是通过获得国外医疗机构授权,将国内患者介绍到合作机构,并提供陪诊、术后跟踪等服务。

作为纯粹的服务性行业,海外就医市场门槛并不高,竞争格局混乱,致使第三方服务机构手握诸多海外顶尖医疗资源,但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林刚进一步指出:“现在海外就医主要受众一部分是癌症等重症,命悬一线而国内无法治疗,另外是慢性病、妇科肿瘤等。癌症肿瘤找美国,康复、健康管理等找欧洲,法国、瑞士、意大利等,体检则是日本等国。”

对于海外就医领域第三方机构来说,核心竞争力在于合作医院的数量、医院排名和资质、服务水平等。

根据收费内容不同,第三方机构的营收来自于预约服务和配套服务,具体包括帮助挑选医疗机构和医生、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设计行程、办理医疗签证、翻译材料、机场接送和食宿安排、海外空中救援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提供这类海外就医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数量超过千家。

“但简单的对接意义不大。国外的医院评定和病患的评价体系比较完善,不少患者也可以自主与国际医院做对接,入行门槛比较低。现在也没有相关的监管法规,就是自发经营。”SMI在华执行董事长助理阮广忠坦言。

阮广忠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海外肿瘤手术一台最少是20至30万,患者的总开销动辄百万,服务费用比手术治疗费用高很多。即便如此,“机构获得的营收还是很低,平均100名前来咨询的患者,只有2名-3名会选择出国治疗。”

转型:无奈与必然

国内第三方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独角兽工作室提供的《海外就医中介行业测评分析报告》指出,目前国家对海外就医终结没有强制的规定,导致服务和价格差异比较大。而海外就医人群比较特殊,主要依靠企业合作的方式推广,获客成本较高。

四年前,SMI开始尝试“转身”,一方面在中国成立医疗中心,一方面推出肿瘤基金深入患者群。

跟SMI一样延伸服务内容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在少数。其中,厚朴方舟在海外设立全资子公司、建立直属服务团队、自建车队、自营厚朴之家公寓,并提供24小时住院陪护。盛诺一家则是向医学机构转型,建设国际医学诊断中心,凭借国际医疗资源为中国重症患者提供一站式诊断方案和治疗方案。

《海外就医中介行业测评分析报告》预计,未来第三方机构不再仅限于海外就医的中介服务,而是加深医疗属性,在咨询、护理、诊后管理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另外,海外就医价格也将愈加透明化,许多小型公司将会并购或退出海外就医,最终将会剩下多家巨头公司并存,但不会出现垄断。

(编辑:李清宇,邮箱:liqy@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