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空间获两亿融资 联合办公商业模式仍待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汪传鸿 北京报道
2016-11-03 07:00

又一家孵化机构宣布接下来把业务焦点落在“联合办公”领域。11月2日,氪空间宣布获得来自IDG、普思资本共计约两亿元...

又一家孵化机构宣布接下来把业务焦点落在“联合办公”领域。

11月2日,氪空间宣布获得来自IDG、普思资本共计约两亿元的“A+”轮融资。氪空间于今年一月份从36氪拆分独立并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的 A 轮融资,A轮投资方是九合创投、戈壁投资等。氪空间总裁钟澍称,氪空间目前的主营业务是联合办公,不再是此前的创业项目孵化。“希望联合办公可以占到写字楼市场的1%,氪空间还可以在其中有不错的份额,那就已经是非常大的市场了。”钟澍当天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

联合办公的确已经成为更受资本市场欢迎的概念,这一领域的鼻祖、美国众创空间创业公司Weworking最近一轮融资后估值达到了160亿美元。

但在国内市场,可以看到两条清晰的路径:毛大庆、潘石屹等率先从地产切入这一市场,氪空间、3W咖啡们则陆续从孵化器和创业咖啡转型而来。目前来看,两者处在融合之中。

孵化器转型

什么是联合办公(Coworking)?简单来说,为企业提供办公空间以及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有需求的企业或者个人可以按照月甚至周来租赁工位。但一般来说,空间并不是由平台提供,而是平台从地产商手中长期租下来,并重新装修。

联合办公的确已经成为更受资本市场欢迎的概念。今年三月,美国众创空间创业公司Weworking宣布获得约4.3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弘毅资本及其母公司联想控股领投。

过去一年Wework的估值翻了一倍以上。前有Uber和Airbnb,wework成为“共享经济”概念下的又一支超级独角兽。

在国内,号称发力共享办公的不止氪空间一家,3W咖啡这家由于总理到访而可能是创业大街最知名的一家创业咖啡+孵化器公司,也于今年7月选择投入联合办公市场的怀抱。许单单称,3W在共享办公领域的战略方向是Coffice3.0,即咖啡+孵化器+共享办公。

但事实上,联合办公概念和前些年孵化器的形式差异并不大,甚至有不少交叉、重合之处。例如,两者都注重为入驻企业提供空间和服务,但比较大的差异是,孵化器更加顺应创业大潮,而联合办公在例如美国这样的市场,面向的主要是自由职业者,在国内则同时服务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甚至大公司。

“对入驻项目来说,联合办公及孵化器共同提供的是空间。孵化器主要看入驻项目质量优劣,联合办公主要看地价、装修成本和入住率的盈利线,对项目没有过多要求。”曾在3W咖啡担任中层的一位员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运营孵化器的经验的确有助于运用到联合办公,但两者不存在必然联系,也难称是升级。

另外,不少孵化器打的算盘其实是孵化创业团队,并获得部分股权。但这一模式在大部分孵化器当中并未走通。

钟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氪空间并未在完全“去孵化器”化。按照他的解释,目前氪空间做的事情是“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更扩大”,以往积累的孵化服务(例如媒体、投融资、活动、培训、招聘等)已经打造成不同的产品,而氪空间目前选择基于物理空间和服务,将这件事向更重的方向推动。

“氪空间面向的用户群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面向初创类的创新创业企业,解决创业问题;协助中小企业解决办公难的问题,以及满足大中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钟澍告诉记者。

好生意?

国内最先嗅到联合办公商机的是地产背景商人。

例如目前管理工位规模在国内领先的纳什空间的创始人出身房产中介平台,而早在3W、氪空间进入联合办公市场前,毛大庆旗下的优客工场、潘石屹旗下SOHO 3Q早就在探路了。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这一市场,融合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打开想象、一切都有可能。”当记者询问氪空间未来和普思资本背靠的万达集团可能会有的合作,氪空间总裁钟澍如此回应。事实上很难解释这种投资关系到底能给氪空间在地产方面带来多少利好。在普思资本自己的解释中,其和万达集团的关系是“Family Office”,将朝着家族财富管理的方向努力。

一位熟悉联合办公市场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截至目前,联合办公还是利用整租再分租环节中的价差来赚钱。这也成为前万科高管毛大庆所代表的地产背景商人,在联合办公市场率先发力的原因。

因此,地产改造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可以看到,优客工场、梦想加等多家共享平台将点落在了北京的海龙大厦,后者长期以来扮演的是电子产品线下分销渠道的角色,但这一角色背后的原先产业链条已经难以为继。

而缺乏具备房地产业务背景高管的共享办公平台,则陆续挖人。近日氪空间挖来拥有十年以上商业地产全案开发经验,先后任职万达集团、雨润地产中高层管理岗位的贾文静加盟,出任氪空间的高级副总裁。

“目前氪空间有几种合作形式:物业租赁、合资经营、委托管理,明年预计要开60个社区,集中在一线城市及部分重点二线城市。”钟澍称。

多元合作的确更为合理,拿下办公空间的前期资金投入比重大。连Wework也在谋求轻资产的运作方式。例如在进入印度市场时,Wework改变了一来就将楼盘长租下来的一贯做法,而是由印度当地的不动产公司承担房租,Wework和该公司后续采取分成模式。

但在长期来看,共享办公平台仍将个人服务作为盈利支撑点。

据悉,未来氪空间将分别针对B端和C端推出会员服务。在B端,包括企业的孵化、培训、FA(自提供),还有一部分嫁接资源,阿里云、工商财法税等;而在C端,则希望容纳个人的日常消费,如:咖啡、零售、午餐、下午茶等。

但这一路径需要过程。“很难说目前的联合办公机构为入驻者提供了什么额外的价值,最大的便利可能是:让创业者能够随时入驻。”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联合办公机构在向入驻企业提供服务这件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包括wework在内的几乎所有的联合办公平台都会被问到这样问题:当越来越多的联合办公出现在市面上,如何避免被竞争对手取代?

恐怕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何wework们能够取代传统的办公室租赁体系?就像人们迅速抛弃出租车坐上专车一样,答案仍是价格。这也是支撑wework过去六年不断壮大的原因:美国拥有昂贵的办公楼房租,而wework按照工位来计费相对价格便宜。

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来看这是一个比拼运营效率的赛场。尽管科技和互联网在当下联合办公市场扮演了一个不那么关键的角色:对于wework来说,可能是一款用于管理和协同办公的App,但长期有望在运营效率优化上发挥重要角色。

和所有“舶来品”一样,永远有人在讨论,联合办公在中国的特殊性到底是什么。多项数据均显示,在美国社会拥有比国内多得多的自由职业者。例如风险基金KPCB的报告指出,以自由职业为工作的在美国约有5300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这一比例在未来的三年左右时间还将持续上升。

(编辑:贾红辉,邮箱:jiahh@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