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那么多“古都”凭何胜出?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慧
2016-11-12 07:00

跑一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赛事那么多,你会选择哪座城?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各地政府招数百出,希望打造个性赛...

跑一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赛事那么多,你会选择哪座城?

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各地政府招数百出,希望打造个性赛事IP,吸引跑者。其中“古都马拉松”,成为“国际马拉松”外,又一个中国城市热爱的标签。

古都对于跑者吸引力如何,如何打造城市赛事IP?

从记者跑过的赛事以及采访的结果来看,对大多数人来说,古都概念只是赛事的附属品,赛事吸引力的关键还是赛事本身的组织保障、知名度等综合实力,五花八门的标签,只能起到刷存在感的作用。

今年中国跑者参与人数最多的大满贯赛事,一定是柏林马拉松。

柏林马拉松算是古都马拉松的样本,对于第一次到柏林的中国跑者来说,印象深刻的是这条20世纪历史回顾之旅的线路,跑过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跑过最经典的柏林文化旅游线路。

除了历史感、平坦的线路,还有完好的赛事组织能力、市民的热情,柏林马拉松吸引了世界各国跑者。不只一位中国跑者反馈,柏林马拉松是一场城市狂欢,市民自发组织起来参与跑者的狂欢,为跑者加油;在赛事组织方面,三万多人的跑道,出发时也并没有出现过度拥挤,全程赛事组织有序。

国内赛事中,吸引力最大的依旧还是北京马拉松。北马的历史感,一方面是北京古都线路的历史穿越感,从天安门出发,跑过长安街,跑过文化区到现代感的鸟巢、奥林匹克公园,从红墙皇城,到现代化的体育建筑,这是一条很多中国跑者认为的一定要踩过线路。

另一方面是北马本身的历史感,北马已经办满36届,是中国最古老的马拉松赛事。关于北马的评价,不同跑者感受不一。缺点是市民不够热情,起跑过于拥挤,还经常遭遇雾霾,但是北马36年的运营经验,在赛事组织的细节方面,总体还是差强人意的。

柏林马拉松和北马,在宣传中,也都没有贴上“古都”标签,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都构成了赛事的竞争力和优势。

相反,那些努力打出古都旗号的赛事,在跑圈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力,其商业价值跟北马之类的赛事,以及没有古都概念的武汉马拉松、深圳马拉松相比,都无法同日而语,比如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郑开国际马拉松等。

按照官方宣传,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是世界唯一一个将赛道设置在完整古城墙上的马拉松赛事。跑过十三朝古都城墙,穿越时空,又遇城墙,可惜最远的里程也只有半马,参赛名额只有3000个,注定其只会是小规模赛事。

这对于外地马拉松爱好者和赞助商家来说,吸引力都会降低。至今西安没有举办过一场成规模的全程马拉松。

2016年的郑开马拉松,先不说赛事影响力和知名度,其赛事组织服务水平饱受部分选手诟病,从领参赛包到检录的细节,都被吐槽。

根据“中国马拉松”网站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马拉松的注册赛事高达282场。而事实上,加上未注册的大小赛事,2016年的马拉松赛事远不只282场。

早在2014年和2015年,很多二三线城市开始办跑马赛事;到2016年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和县城也开始办起“国际马拉松”。

地方政府都看到了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形象营销的利好,但是如何从众多赛事中突围,马拉松赛事泥沙俱下,跑者如何选择,都成了新的命题。一些细节,比如赛事补给、医疗救助,对于跑者体验来说都影响很大;组织服务的不到位,甚至是潜在的生命危险。

综合诸多跑友的体验来看,城市对于人的吸引力,如同一千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城市马拉松体验,也是因人而异。但是,最核心的实力比拼,包括赛事组织、赛事医疗保障、城市热情,都是人为可以改善的。

古都赛事也好,国际赛事也好,国内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事,应该多一些组织力,少一些标签化和噱头。

(编辑:罗诺)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