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美版万亿基建”的特朗普基建投资计划备受瞩目。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胜选演讲时强调,将在10年时间内对美...
被称作“美版万亿基建”的特朗普基建投资计划备受瞩目。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胜选演讲时强调,将在10年时间内对美国基础设施投资1万亿美元,用于修缮城市、重修高速公路、桥梁、隧道、机场、学校和医院等。
目前,特朗普的基建投资计划并无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仍停留在设想。受访专家认为,该投资计划面临各方面的制约因素,短期内大规模实施的可能性较低,并且受投资规模和速度影响,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目前特朗普的政策是在一个很微妙的状态,具体怎么实施他的计划,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如何‘团结’美国,这都是他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太和智库研究员张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基建计划杯水车薪
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基础设施质量方面,美国位居全球第19位,排在西班牙、葡萄牙和阿曼之后。“美国政府对基建的投资实在太少了”,英国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分析师王丹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按照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估计,在2020年之前,美国需要再投资1.6万亿美元才可以把基建质量从“差”提升到“好”(按照美国标准)。
“美国最需要投资修建的是公路,在过去10年美国公路已经在基础设施质量的世界排名从第7位下滑到第14位。”王丹表示。
民生证券的报告显示,美国道路交通网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其后30年,政府对公路建设和维护的支出被视为一项重要投资,且投资额占GDP的比重曾达到1.2%,但后来持续下滑,2015年仅为0.53%。
在王丹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联邦对石油的征税从1993年以来就没有涨过,而这部分专项税收是用来修路的,同期建筑材料和工人价格都有所上涨。尽管州政府也征税,但总体来看修路的专项税收不足,仅够基本的维修和折旧。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预计,2016年至2025年,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面临1.44万亿美元资金缺口,而大兴基建投资也是特朗普经济计划的抓手之一。尽管基建投资在短期内可带动建筑、进口、房地产等相关产业,但对于美国如此大体量的经济体而言,以投资提振经济的效果比较有限。
张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假设在特朗普任期内能够完成一半的投资,5000亿美元直接投资占2016年美国前三季度GDP(16.7万亿美元)的比重为3%,即使乐观估计可以撬动5倍杠杆带动的私人部门投资,总规模不会超过3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8%。再把投资平均到任期内,每年的新增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4%-5%
“而且这仅仅是特朗普宣称的投资规模,实际投资规模是不是会有这么大,是不是能够以5倍杠杆撬动私人部门的投资都是未知数。如果以最乐观的态度看,特朗普的投资计划也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称。
落地挑战
美国总统奥巴马自上任以来多次尝试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但提案均在国会中遭到否决。直到去年12月,国会参众两院才通过了《修复美国地面交通法》的基建法案,为美国2016至2020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3050亿美元融资。这是十多年来为美国地面交通提供长期融资的首个法案。
有分析认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对于公共支出的分歧、相互之间的政治恶斗是拖累基建投资的重要原因。
与奥巴马相比,由于共和党在此次大选中拿下国会参众两院多数议席,特朗普获得了更为有利的政治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朗普的基建投资提案会一帆风顺,他与共和党建制派精英的分歧并未随着大选结束而消失。特朗普的基建投资计划能否真正落地,还面临着多重挑战。
“特朗普想要推动基建投资计划落地,还需要与国会的共和党进行博弈,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通过之后,国会捂紧了钱袋子,共和党内的财政保守派可能会持反对态度;特朗普又要推行减税,那么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支出扩大、资金将非常困难。”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韦宗友对记者称。
由于基建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就业、缓解收入压力,受到美国民众的普遍欢迎,然而事实上,美国社会已产生巨大撕裂,不同的区域和群体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很多群体不一定会从大型基建的投资中受益,比如拿低保的人,因为蛋糕就这么大,在财政支出不得不支持的项目有很多的情况下,削减福利支出可能是特朗普的一个重要选项。”张超说。
他进一步解释道,依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与美国目前经济结构并不匹配,美国目前资本集中于跨国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已是“明日黄花”。如果美国想依靠基建拉动经济,将会对美国国内经济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经济“蛋糕”要重新分配,现有的既得利益群体很难会按特朗普的要求配合他的政策。
张超认为,如果一切顺利,特朗普的基建投资最快将于2017年中启动,见效则最快要等到2018下半年,这包括走完法律流程、预算到位、完成初期体系准备、可以开工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目前特朗普的政策是在一个很微妙的状态,具体怎么实施他的计划,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如何‘团结’美国,这都是他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编辑:林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