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征信总经理邱寒:互金行业不良率在5%-15%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奇 北京报道
2016-11-30 17:07

事实上行业的不良率在什么样的水准呢?我们的估测可能是在5%-15%的区间里,视不同机构风控能力不一样而不一样,主要是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有所不同。

摄影/陈逸航

11月30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一届亚洲金融年会”在北京举行。前海征信总经理邱寒在21世纪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表示,其实互联网金融公司借款年化利率可能高达20%以上,为什么大家愿意去?原因在于中国个人信贷的市场并不完善。“很多银行主营业务集中对公信贷上,个人贷款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多集中在有抵押的贷款,很难凭一纸信用快速贷到一笔钱。”

邱寒称,互联网金融公司普遍收的年化利率非常高,有时候高达20%、30%,最高60%都有,但这并不意味着互金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成本较高,主要包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运营成本。“我们对运营成本的估算结果不一定对,可能是在5%-15%,如果是这样,几项相加会发现成本已经快30%了,而这还是在风控没有出现重大漏洞的时候。”

“事实上行业的不良率在什么样的水准呢?我们的估测可能是在5%-15%的区间里。”邱寒称。

邱寒进一步表示,今后可能不会再有互联网金融的名词,互联网技术只是技术之一,今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金融的科技化或科技金融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势头。“关键在于怎么寻找适应线上的技术,搭建一个技术框架和标准的契机。”

 附演讲全文:

邱寒:大家好!今天下午我坐在这里听到很多嘉宾的发言,其中听到很多关键词,很多嘉宾提到了P2P、互联网金融,其实我们很多人会疑问,这两年为什么P2P或者互联网金融会发展这么迅猛,既然有银行,为什么大家要借钱不去银行借钱,而去这些小贷公司或者P2P去借钱。

我们很多时候是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做一些服务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我们对这个行业其实接触了非常多的P2P和小贷公司,我们对行业也有一些观察。

首先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会有这么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诞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找互联网金融公司去借钱?如果大家曾经去关注过这些P2P公司,你们可能会发现一件事情,其实互联网金融公司去借钱一点也不便宜。如果看年化利率,借钱年化利率可能高达20%以上,30%以上甚至也很常见。这个时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要借一万块钱,相当于到一年以后你要还的可能是1.2万-1.3万的概念,这绝对不是很小的数目。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这个行业得到了一个非常迅猛的发展,现在市场上经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有四五千家,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

原因很简单,我们一直在观察中国个人信贷的市场。中国有很多银行,但是很多银行主营业务主要集中对公信贷上,个人贷款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多集中在有抵押的贷款,大家多多少少都跟银行打过交道,比如买房的时候有房贷,买车的时候也会申请车贷。但是大家无一例外会发现,背后有资产抵押的,或者是房,或者是车,至少我自己还没有尝试过,有普通个人消费者能够从银行说凭一纸信用非常快速的去贷到一笔钱。

这个时候大家一方面是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我们发现中国的消费者从70后到80后有一个巨大的变化,从80后到85后又有巨大的变化,85后和90后的消费行为又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消费者行为变化的非常快,其中有一个趋向是很多时候对于消费认知是很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70后,当我要去购买一个大件耐用品,假设我现在钱不够,可能第一反应是说我存一存再去买,坚决不会说是去申请20%多的利率买一个消费品,这是过去的概念;但是现在,我们周围有非常多的90后同事,我经常跟大家做沟通,说当你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你会怎么样,非常有意思,我们90后的同事们经常给我回答三个字,叫做“不能等”,完全不能等,所以说在这样的前提下,不管我们喜欢与不喜欢、认同与不认同,现在消费者的观念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这就促成了很大量的个人消费者新型的信贷需求。刚才讲了,虽然现在有很多银行也在做零售的信贷业务,但是产品速度设计上面,可能和90后、80后需求非常快,不能等,非常灵活的信贷的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匹配。这是一个土壤,这造就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除了抵押之外,还有一个叫做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你去银行第一件事情除了看资产之外,要察看银行征信报告,所有跟银行有贷款的人都知道,这存在一个挑战,挑战是什么呢?现在很多90后的消费者,根本没有人民银行征信报告,之前并没有在银行借过钱,之前并没有申请过信用卡,一个刚刚毕业、刚走上工作单位的年轻人是一张白纸,金融业界的一个行话叫做“白户”,你去查了,查得到他的名字,但是查不到任何以前信用记录,这时候银行就犯难了,我到底借给你还是不借给你,一般银行判断标准很简单,我查到你的报告,以前借过钱,你一直在还,没有过逾期,我认为你是个好人。

但是当我查到你的时候,什么信息都没有,怎么办呢?银行是非常审慎的,很多银行在这样的前提下可能就选择了一个方式,不借了。这时候大家发现当中的缺口就出现了,一方面有需求,因为有他的信贷和消费需求,另外一方面银行也有自身的难点,难点在于说怎么去判断个人消费者的风险。可不可以有判断的方法呢?其实可以有。可以有风控人员做更为深入的调查,打电话,甚至到工作单位去调研。查各种信息,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呢?我觉得可以做到的,但这里面又出现一个问题,成本很高。我们很多消费信贷可能只需要借几千块,一万块。银行利率通常也不会太高,因为银行不像互联网金融定价是有一定规定的,不会说年息高达那么高的水平。刚才说银行可能赚的是薄利。既然赚的薄利很难承担一笔一笔小额的情况下,去检查非常重的成本,这也就造成现在互联网金融能够生存的空间。银行在现有的政策定价下很难提供这样的产品。这个同时消费者又有这样的需求,现在如果是正规经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什么能够得以生存,通常都是去满足这样一块需求。

业界互联网金融公司普遍收的年化利率非常高,有时候高达20%几,30%几,我见过最高的60%都见过。匪夷所思的高息,大家第一反应赚翻了,30%几,甚至60%的高息,岂不是互联网金融公司赚的本盆满钵满,事实上不是。

互联网公司成本有哪些?首先资金成本,对于一般的银行来说资金成本肯定是在5%以下的,资金成本也都是通常要看一个银行自己存款结构,通常活期存款比较大的低于2%、1%都有可能,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没有这样吸纳资本金的来源,所以我们看到的行业类的事实上作为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资金成本往往高达8%以上。比较高的一度在10%以上,甚至12%,这就是一大块成本。

其次风险成本,人行没有办法判断标准,没有这些报告,任何风控都是有成本的,所以这块需要做风控一些成本。与此同时做完以后,事实上还是会出现很多不良,不良在互金行业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接触非常多的P2P公司,他们自己报出来的不良率,让我想起以前人家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感觉,有人跟我说,从业几年不良率控制在了1%,这样的话我肯定不信的,1%有多么难控制,所有银行里出来的人都知道。在那样的风控条件下,那样客群条件下,说做到1%的数据,首先并不可信。还有吹嘘说我从业一年,无一笔坏账的,事实上行业的不良率在什么样的水准呢?我们的估测可能是在5%-15%的区间里,视不同机构风控能力不一样而不一样,主要是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有所不同。

接着运营成本,互联网大家对它的理解,一直以为是一个所谓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的行业。这件事情也许在五年前是对的,但是在今天可能是不对的,它的所谓低成本取决于是说获客成本和推广成本是很低的。大家知道要建一个银行需要开网点,有网点就要找人,租金、人员、水电各种设施加起来是一笔不菲的投资,互联网大家想象当中,搞台机器,做个页面就可以上线运营了,何其之简单,何其之便宜,事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不是。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我们且不谈系统投入,也不谈人员投入。这个流量费用之贵,可能超乎大家的想象。这些钱比如在百度这些地方投放广告,非常的昂贵,为什么会非常昂贵呢?因为转化率也很低,当投放的广告吸引来这些客户的时候,可能转化率不足万分之几,有一万多个人点了,也不一定有一个人来真正成为他的客户,平均下来的运营成本是非常高昂的。现在在整个行业当中事实上也看到一种情况,变成了说互联网成本已经有逐步超过线下的趋势,甚至有很多号称互联网机构,已经开始有回归到线下,大家会看到很多设网点,培养销售团队出去拓展客户的情况,所以这块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我们估算的结果不一定对,因为每一个对自己推广和投放的投入是不一样的,可能也是在5%-15%的成本。

如果是这样,大家看一看,几项成本加一加会发现已经快30了,这样的成本还是说在风控没有出现重大的漏洞时候,我们还没有讲到现在的互联网上黑产已经成为一种“正规军”,欺诈非常的昌盛的情况。即使平均的情况下,大家发现是非常高昂的成本。如果是互联网金融公司,他如果跟你收着百分之十几的费,一定不能赚钱的,是赔钱的吆喝。即使收20%到30%也不见得每一家都能赚钱的。这当中能赚钱的其实并不多,这是一个非常考证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行业。

除了这个之外,互联网金融公司还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欺诈。在线下我们也会发现欺诈,中国人都知道,做个假的文档,去银行会叫你打个流水,做个什么,前段时间上海房子有限购,一度做假离婚证已成为行业,线下大家也耳熟能详,在线上这样的情况更加之猖獗,为什么更猖獗呢?因为在线下好歹真人还得去到网点,好歹还会有人拿着你的身份证去对一对,当然你可以说做一个假的身份证。但是现在因为身份证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做假身份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首先即使做假证,还得找一个跟他差不多的,难度还是有的。但是线上你甚至都不知道对面是不是做的一个人,你可能面对的是一些爬虫,掌握非常多的信息。所以这些欺诈,首先身份欺诈在线上事实上是会有非常非常大的挑战。接着后面的挑战在传统金融当中也会遇到,比如信用风险的挑战,也就是说借了以后不愿意还,前面的欺诈是根本不是这个人,接着是说是这个人,但是借了以后不愿意还。到了后续还有贷中,可能还了几次不愿意还了,后续一旦出现不良怎么催收。每一个环节,其实都存在着非常非常多的需要去突破的专业问题。对于银行来说,经营了这么多年,对于线下每一个环节的管控已然形成了一些惯例和自己的经验。但是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非常的快,在这一两年当中,爆发式的城镇,在这些四个环节当中有很多的探索,但是到现在为止不会有一家敢于说现在天下无敌,对于这四个都已经做到非常非常牛的状态,完全可以管控住这个风险了。所以说每一个环节的加入,都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产生挑战。同时也会对他的成本发生很大的影响。

刚才讲整个互联网金融有一个大的转型,就是朝金融科技的转型。前面讲那么多挑战,最终解决方案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从科技角度来选择。原因很简单,用人、规模很难去适应,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消费者,中国13亿人口泱泱大国,如果靠人去解决这样一个个人信贷的问题,必然是面临第一规模上不去,第二运营成本非常高昂的情况。后续必然是一个技术解决方案的方式。

技术的解决方案,行业当中从很多角度都有不同的尝试。刚才讲身份的欺诈,可能从人脸识别,线上身份的认证,线上的反欺诈,现在线上反欺诈工具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除此之外,刚才也讲到,很多运营成本的比较高昂。比如说客服到底是继续使用人工,还是使用机器人,在线上投放非常非常贵的情况下,有没有其他方式接触到其他的客户,每一个环节重构,怎样重构所有的系统,怎样把现在面临的挑战进行解决。

下面重点讲几个案例,互联网金融遇到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就在于身份欺诈,这个身份欺诈也是我们实际的经验,有一些公司,可能在上线一些产品的时候,未充分考虑这一块的欺诈,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不良,甚至突破二三十,三四十的可能性,造成大批量的不良。所以说在这一块有效使用人脸识别,生物识别的技术,以及背后的社会关系,包括多来源的第三方数据验证,比如手机号码,地址的验证,可以很大程度上去帮助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降低身份欺诈的风险。

线上反欺诈,除了身份的欺诈,欺诈还有很多种。比如说业内行话叫做“撞库”,在某一些线上的网站,你留下了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很多人因为记不住,互联网上留下用户名和密码的地方太多,大家记不住,会留同样的用户名和密码,我不知道在座各位,习惯于用同样的用户名和密码的有多少?还是有不少的。如果是这样,我也是对大家说一下,回去就换一换吧,至少要保证有钱的地方,一定不要用同样的用户名和密码。为什么呢?互联网公司,现在不仅仅讲互联网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事实上对于信息安全标准是很不一样的,不像银行,银行有监管的,我们对于信息安全是有非常严格要求的。但是互联网公司对于信息没有那么关注,很有可能把你的用户名和密码明文保存某个地方,甚至没有做任何加密或者防火墙的拦阻,这时候造成什么样的情况,你的密码12345就写在那个地方,万一系统略有漏洞,可能被黑客给黑了,黑了以后黑客就会拿掉这张表,把信息全部拿走,经常大家可能会看到一些新闻,说什么某某网客户数据被盗了,这块会被盗的数据,盗了以后你想没什么,上了论坛,反正那个里面也没钱,盗了就盗了,但是你那个里面没钱,不代表你用的用户名和密码不在别的地方放了钱,假设你的某一个有钱的地方,比如你的网银也用了同样的用户名和密码,这些人拿了数据会尝试用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很多网站,这个叫做撞库,一旦撞进去了,大家看起来是你自己登陆这个网站,会用非常快的速度把里面的钱或者是相关的信息给盗走,这块大家也是在一个新兴环境下要有一些自我保护意识,尽量在一些互联网上去设置用户名和密码时候有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

我举的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类似欺诈情况非常非常多,我们曾经组织过一次银行的交流,请反欺诈专家给银行普及信息,我们花了一下午讲解各种案例,都没能把案例讲完。大家意犹未尽,也算是大开眼界。大家可能都很难想象现在互联网金融的上面黑产所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样的,我们拍出机房的图片,非常的整洁明亮高大上,所以大家对于这一块要有一定的,尤其我们在谈互联网金融的时候,这块是绕不去的一些话题。

最后大家比较关注的大数据评分,我个人觉得大数据评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人行征信没有信息的时候怎么评判信用风险的问题,但是只是风控体系一个小小的环节,我们既不要把它神话,也不要无视它的作用。

总结一下,我们觉得整个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由于蓬勃发展事实上对整个业界都带来了一些非常根本性的改变,对于今后的技术也提出非常多根本性的改变的需求,今后的金融,或者说是互联网金融,我个人认为今后不会再有互联网金融的名词,不管是现在所谓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只是技术之一,今后这两个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金融的科技化,或者说金融科技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势头。这块就是现在对于线下这些技术已然比较成功,怎么寻找适应线上的技术,搭建这样一个技术框架和标准的契机。

谢谢大家!

【返回专题】

聚焦丨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

(编辑:马春园)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