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炯:需改变依靠信贷增量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旧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志锦 北京报道
2016-11-30 10:43

摄影/陈逸航“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必须改变片面依靠信贷增量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旧模式。”11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谭炯在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一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表示。谭炯解释称:一是因为信贷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已经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二是中国正在推进构建以资本为核心的宏观审慎...

摄影/陈逸航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必须改变片面依靠信贷增量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旧模式。”11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谭炯在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一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表示。

谭炯解释称:

一是因为信贷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已经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

二是中国正在推进构建以资本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但对信贷增量的依赖和思维惯性,使部分金融机构总体上延续了贷款规模扩张型发展路径,货币信贷的存量盘活、结构优化和使用效率提升等政策导向容易被忽视,“稳增长”往往被片面解读为“宽信贷”,从而与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出现背离。

三是在经济增长周期变化和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银行信贷过度集中于某些传统行业和投资领域,将会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困境。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同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今年年会的主题是“金融新引擎:结构性改革原力”,看过《星球大战》的朋友们都知道,原力在电影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巨大能量,那么对于当下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金融是否能够成为这种“洪荒之力”?在这里,我想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对于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是我们应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到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中,既看到改革的紧迫性,又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从国际上看,全球分工格局正在进行重构。过去一个时期,欧美国家是主要的产品消费市场,东亚国家是主要的生产基地,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种“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欧美国家信贷消费模式难以持续,转向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高端制造业出现回流;能源原材料生产国迫于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压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凭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抢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调整,跨境资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经济体都力求通过结构性调整提升分工位势,争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从国内的情况看,我国经济已进入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叠加的时期,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萎缩、空间受限、矛盾凸显,使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究其根源,经济增长中的供给侧管理相对滞后,未能与需求侧管理有效协同。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中国要重塑经济增长动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就必须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点思考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必须改变片面依靠信贷增量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旧模式。

首先应该注意到信贷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已经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融机构贷款以接近2倍于GDP的速度增长,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信贷总量的不断扩大,单位新增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逐年下降,对GDP增长的拉动效应减弱。从数据上看,2001年1元新增信贷投入可带动0.8元的GDP增长,而在2015年则只能带动0.33元GDP增长。

再者,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构建以资本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但对信贷增量的依赖和思维惯性,使部分金融机构总体上延续了贷款规模扩张型发展路径,货币信贷的存量盘活、结构优化和使用效率提升等政策导向容易被忽视,“稳增长”往往被片面解读为“宽信贷”,从而与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出现背离。

此外,在经济增长周期变化和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银行信贷过度集中于某些传统行业和投资领域,将会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困境。尤其是部分低效企业和项目占用大量金融资源,导致信贷资金沉淀,进而形成了资金在低效产业甚至是僵尸企业中转不动、退不出的局面,影响了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信贷的可获得性,造成结构性的社会资金短缺,降低了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点思考是商业银行服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金融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金融业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这其中包含了几方面的要求,包括营造稳健有利于政策传导的货币金融环境;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支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增加有效金融供给等。要完成好这些改革任务,商业银行必须创新和改进服务方式,做强做实有效金融供给,提升与实体经济需求间的适配度。对此,这几年工商银行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是着力完善信贷增量与存量移位再贷并轨管理机制,按照全流量统筹配置信贷资源,通过信贷流量调控、结构调整,为经济转型和结构性改革提供金融动力。今年前三季度工商银行新增贷款7300多亿元,存量贷款到期收回后的移位再贷达到1.72万亿元,相当于信贷增量的2倍多。两者相加,前三季实际新投放贷款达到2.5万亿元,与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接近1比4,相当于有高达四分之一的贷款重新进行了投放。同时,存量贷款的盘活和移位提质成效明显,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司贷款的存量移位额达到1.3万亿元,移位率60%,信贷配置实现了从产能过剩行业、高风险领域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战略新兴产业和薄弱环节移位,从融资过度区域向战略性区域移位的良好态势。

二是建立信贷与非信贷融资协调发展机制。主动适应金融脱媒与企业降杠杆的趋势,加快推动公司金融业务转型,积极创新信贷+非信贷、股权+债权、表内+表外、境内+境外等综合化金融服务,目前理财融资、债券承销与投资、委托贷款、投资银行等非信贷融资余额已达3万亿元。针对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工商银行加快发展股权、基金、企业资产证券化等资本市场综合化服务,有效对接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上半年,工商银行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券2800多亿元,较上年同期多承销640亿元,大幅增长30%;通过提供并购贷款、代理并购投资、并购基金等产品,支持优质企业开展并购投资;在股权投资等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参与了一批央企、央企子公司和省属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累计安排股权投资金额近200亿元;积极推动和参与产业基金的设立、管理、投资,累计承诺投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

三是突出以创新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比如,在做好线下业务专业化经营的同时,成立了网络融资中心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加快发展小微和个人消费信贷的线上金融服务,创新以自助、线上、标准化等为突出特点的新型作业模式,提高融资供给的便利性和可获得率,更好地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消费扩大升级。三季度末,工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0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50亿元,同比增长8.6%,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网络融资规模超过5000亿元;个人消费信贷增加4700多亿元,积极支持消费升级,促进了供给和需求的协调配合。  

总体来看,作为金融资源配置中枢,助力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好实体经济转型是银行业的应有之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金融需求正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革,商业银行长期在需求侧驱动下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亟待改变。因此,必须围绕实体经济的需要针对性地开展改革创新,重新调整金融资源投向,挖掘新的金融供给领域,拓展金融资源供给方式,填补金融服务供给短板,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出“金融重器”的作用。

谢谢大家!

【返回现场】

直播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丨金融新引擎:结构性改革原力

【返回专题】

聚焦丨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

(编辑:闫沁波)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