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副总:发审速度明显加快,IPO堰塞湖正化解中

第一财经
2016-12-07 17:28

资本市场对于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但因为发审速度问题,目前中国股市仍有600多家公司在审核状态,很多人称之为股市堰塞湖。

12月7日,2016松禾资本价值同盟年会上,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金立扬表示,现在整个发行审核速度在明显加快,预期这个势头会持续下去,这样整个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有比较好的提升,原来的堰塞湖在化解之中。

发审速度在加快

金立扬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发行审核的速度在明显加快。他说,到12月1日,IPO在审企业共740家,正常审核状态的是693家,上海主板322家,深圳371家。截至12月2日,2016年两市共核发批文242家,其中深市130家,沪市112家。特别申请IPO的企业有73家。从发批文的情况看,2015年7月股市暴跌以后IPO就停了半年,今年1月、2月又开始往前走,今年1、2、5月每月一批,3、4、6-10每月2批,11月发了4批,12月第一周发行一批,可以看出发行审核速度在明显加快。

金立扬表示,从审核关注重点来看,发行审核理念有所调整,2014年,创业板把持续盈利能力改成了信披要求。2015年12月,把独立性和募集资金的使用改成了信息披露要求,但现在来看对业绩真实性的要求,对持续盈利的要求还是非常关注。

同时,IPO审核的透明度也在加大。金立扬表示,从2012-2015年以来审核透明度在不断增强,2012年公开了审核的流程,2014年对在审企业终止审查的情况进行了公开,到2015年把发审委工作会上的内容和审核意见公开了,然后又公开了预审反馈意见,今年公开终止企业关注问题、被否企业的否决理由。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关于贫困地区IPO绿色通道的问题。今年9月9日,证监会发文称,对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且开展生产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且承诺注册地不变更的企业,采取即报即审,即审即批。金立扬表示,这导致一些公司在考虑到贫困地区去注册,加快上市进程。

创业板在酝酿改革

创业板已经推出7年,目前已经有558家企业,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92%,战略性新兴行业占70%,公司的平均研发强度是5.35%,企业基本上分布在战略新兴行业。2010年6月,创业板指数推出,累计涨幅是115%,高于同期沪深300指数16%的水平,也高于MSCI全球指数57%的水平。

金立扬表示,创业板反映了中国的创新创业,某种意义是一个风向标。但是,随着发展对创业板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创业板的改革呼声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金立扬表示,首先的问题是,创业板推出后还有很多中国龙头互联网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最著名的就是阿里巴巴和京东,这确实反映了国内资本市场在服务创新型企业方面还是有很大缺陷,特别是创业板作为支持自主创新的板块,这些企业不能覆盖,说明它的包容度是不够的。

金立扬称,按照目前的发行上市门槛,不盈利不能上市。但是恰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规律跟一般传统制造业不一样,很多是要采取战略性亏损,开始大举投入,等把用户规模、客户黏性做上去以后,赚钱就非常容易。

“没盈利跟风险其实不能完全画等号,因为风险事实上可以用投资的适当性等管理方式来进行分层的。”金立扬说。

同时,创业板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创投企业投的行业分布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逐渐出现了差异。

金立扬说,因为堰塞湖以及种种的原因,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可能是创投机构上一个周期投的企业,2010年以后创投已经进入很多新的行业,比如移动互联、大数据,基因等,这些行业代表了中国产业前沿和投资前沿。经过这几年的孵化也慢慢到了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的时候了,但是现在登陆中国资本市场还有各种各样的障碍,当然也包括排队时间,国内资本市场服务能力还跟不上。

“这么多年来,国内科技创新和投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七年来创业板的框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调整,这也是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原因。”金立扬说。

金立扬举了两家公司的例子,一家是深圳的柔宇科技,估值已经超过30亿美金,成为全球成长最快,不足三年就挤入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之一,但目前还没有盈利,不符合国内的上市标准。

另一家也是深圳的企业,微芯生物已经实现了盈利。按照创业板规定,有一年盈利是可以上市,这是创业板的第二套标准。但是后来大家发现有一个问题,因为目前审核要求,不能存在未弥补亏损,很少企业一年盈利以后就能把以前的亏损全部弥补掉。所以要把未弥补亏损的门槛做调整,创业板的第二套标准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现在整个制度体系怎么样调整,我们也一直在做这个研究。”金立扬说。

(来源:第一财经 记者:卢丽涛 )

(编辑:曾静娇)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