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2.0零售战略转型,渐入深水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银行存贷利差持续收窄,金融脱媒...
平安银行2.0零售战略转型,渐入深水区。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银行存贷利差持续收窄,金融脱媒态势明显,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处境越发严峻。
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商业银行大幅提升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以有效满足广大客户的金融需求。现代银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穿越经济周期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尤其在经济下行期,零售业务的价值贡献往往更加稳定和突出。
11月30日,第十一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暨21世纪亚洲金融企业竞争力排名评选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凭借在智能金融领域的成功实践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发展,平安银行获得“2016年度卓越零售银行”、“2016年度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奖”两项大奖。
海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长期来看,平安银行独特的集团背景和联动优势,将使其成为现阶段最有可能在零售方面突围的银行。
详解大零售转型
2014年起,银行业的拐点出现,利差收窄、竞争日趋白热化,2015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速仅2.43%,若不做零售的战略转型,银行业经营的周期性考验将十分明显。
零售业务在银行业有着被“重新认识”的过程,近年来各行业经济效益普遍下滑,信用风险增大,企业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提高,无不挤压着银行业传统公司业务的发展空间。零售业务作为弱经济周期性、低不良率等优势开始展现。
2013年初,平安银行向外公布“三步走”战略:即5年内以对公业务为主、构建零售业务快速发展的强大基础;5-8年对公和零售并重;8年以后,零售业务成为主导业务和利润的主要来源。
2016年8月份,平安银行正式拉开了零售转型2.0的大幕,以谋求在目前营收占比为27%的零售业务在行内业务占比的大幅提升,并在未来3-5年时间承接平安集团亿级客户的迁徙。
自启动零售转型2.0战略后,平安银行转型渐入深水区,代表该行零售引擎的三大业务模块——信用卡、新一贷、汽融的发展路径已越发清晰。按照平安集团的整体规划,其要成为“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
转型三个月,平安银行围绕获客、智能主账户、客群、产品、渠道、IT、架构等七大关键策略,开展落地数十个具体项目,全力推进智能化零售银行的转型。
时至当下,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亦开始产生效益:截止2016年6月末,零售营收超越主要对标同业机构,信用卡发卡量位列股份制银行第三位,上半年信用卡总交易金额5290亿元,同比增长48%,零售客户超3500万户。
受益于银行卡、理财、资产托管、代理(含黄金租赁)等业务的快速发展,今年前9个月平安银行实现非利息收入274亿元,同比增幅逾19%,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3.4%,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零售业务的结构调整正在进行时,三季报数据显示,平安银行正在加大对零售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且适度收缩高风险的经营性贷款、转而着重发展传统零售业务、增配相对低风险的按揭贷款。
2016年第三季度,平安银行新增零售贷款181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5%,对零售条线的资源倾斜力度较二季度明显增大。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平安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规模延续逐个季度下降的趋势至959亿元,在全部零售贷款中占比较2016年一季度末下降2.3个百分点至30.8%,而三季度新增零售贷款中的65%均投向个人按揭,按揭贷款占零售贷款占比比重提高至19.7%。
探路智能金融
根据花旗银行在《FinTech是怎么把银行业逼向引爆点的》报告中的观点,金融科技投资热潮持续,行业分布集中在借贷、支付和财富管理。数据显示,2015年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较2013年增长率达390%,而借贷、支付、财富管理和保险占比近90%,FinTech正在影响未来银行业的经营模式。
如何实现零售业务2.0转型?平安银行高层此前曾厘定了 “515”业务模式:即5个渠道获客、1个智能主账户留客、5个主打产品转化客户。
具体来看,5个渠道即是通过集团客户前夕、外部合作获客、公私联动、百万大军推介、直接获客或转化;而信用卡、消费贷款、理财产品、银保和房贷,则是平安银行零售金融的五大拳头产品。
据介绍,过去6年平安银行合计迁徙了逾300万客户,未来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突破物理网点的服务半径与约束,海量迁徙客户的速度将会更快。
据介绍,现阶段平安银行正通过“A2A+T”,即客户端APP、银行员工或代理人APP与远程坐席,对所有的客户资料、业务信息予以标准化,通过获客、经营、转化等夯实客户基础、提升客户价值。
依托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优势,平安银行有能力通过“一个账户”实现获客与留客,该账户不仅能提供储蓄、支付、投资和贷款等基础金融服务,还连接着健康、住房、汽车等生活场景,真正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
网上银行、移动银行仅是智能化零售银行1.0版本,对客户的了解、勾勒的画像并不全面。目前国内已有纯互联网银行在尝试零售银行的数字化模式时,几乎所有功能均实现线上化,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进一步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这是智能化零售银行的2.0版本。
在平安银行高层领导看来,“真正的智能化零售银行,是将产品主动嵌入场景,精准刻画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如在消费金融领域,该行的新一贷、应急钱包、汽融、宅E通等产品通过数据决策、移动互联和大数据风控等举措,实现全线上化操作,即时审批放款。
又如在财富管理领域,平安银行将抓住理财、投资、保险等金融需求,依托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KYC体系,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定制理财业务产品包,实现资产配置的智能化。
在渠道体系建设方面,未来平安银行将重点打造智能化客户沟通渠道,力求通过全渠道、智能化的客户服务体系,确保各个渠道客户体验的一致性:
其中线上渠道是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金融管家、生活助手服务,线下的网点则为客户提供综合个性的理财、快捷的业务办理以及与集团互通的服务网络,远程电话服务团队则为客户提供主动销售、即时应答和集团产品交叉推介的服务。
现阶段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占比27%,处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偏下的水平,发展空间较大。背靠中国平安这个中国最大的零售、综合金融服务集团,集团拥有国内最全的金融牌照,逾百万人的寿险代理人队伍、1.2亿的海量金融客户,均为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提供强大支持。
据了解,此前平安银行管理层曾公开表示:在“三步走”战略的第二阶段,该行零售转型的愿景,是要撑起平安银行的半壁江山,挑战行业领先者;实现国内物理网点全面覆盖,结合机器人和AR技术打造平安特色的智能化零售银行;
通过打造平安特色的智能化零售银行,在2年内零售客户的数量达1.1亿,建立高效迭代体系、丰富产品创新服务,到2020年将零售业务的利润占比提升至全行50%,跻身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第一梯队。
然而,如何挖掘“1.25亿平安集团个人用户与3.37亿互联网用户”这座金矿,如何提高银行与集团旗下各个子公司的金融产品渗透率、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都是横亘在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前的现实考题。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