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消费金融是“风口”还是“浪尖”? 各路大佬纵论行业热点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谢水旺 北京报道
2016-12-15 07:00

11月29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一届亚洲金融年会——消费金融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6年消费金融异军突起,目前国内已有17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以及数千家非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再加上BATJ等巨头的加入,行业竞争十分激烈,消费金融也成为风口。

在消费金融论坛上,主持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包慧和麦子金服麦芽分期CEO陈展、蚂蚁花呗运营总监邵文澜、马上消费金融高级决策总监李届悦、微众银行市场部总经理邢海鹏、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副总经理白斌、阳光保险集团惠金所副总经理吴庄进行了圆桌对话。

对话围绕“消费金融公司如何抓住消费升级风口?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各家机构又有何风控技术”等内容展开。

如何抓住消费升级风口?

对于消费升级,各路机构负责人看法不一,如何抓住这个风口,方式也不尽相同。

陈展表示,麦芽分期主要围绕医美做分期,有两个逻辑,一是用户为女性和小孩,二是要做消费升级的部分,确保还款意愿和能力没有问题。

邵文澜认为,去年4月,蚂蚁花呗正式上线,蚂蚁花呗一直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消费金融服务,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提前享受更好的生活。

李届悦介绍,马上消费金融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从去年9月开始放款,线下线上全场景覆盖,也希望做一个全产品覆盖的消费金融公司。

邢海鹏来自微众银行消费金融事业部,他介绍,去年5月,第一次推出了微粒贷产品。

他还阐述了其对消费金融市场的几点思考。第一,这个市场肯定是很大的。第二,“互联网屌丝”没有得到传统金融服务,说明市场需求是有的。第三,“二八原则”,即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从20%的客户获得80%的收入,不会服务80%的客户,获得20%的收入。第四,现在大概7亿或8亿互联网用户,现在是“屌丝”未来是中产,是我们未来服务的主力。第五,现金类的贷款还是分期类的贷款并不是我们的考虑因素,微信或QQ能获取用户,因为已经有了腾讯新闻、微信支付量级增长是很大的,我们在探讨可否加上金融类的应用,只要这个应用很好、很便捷,能服务到大众的用户,这也是消费升级或普惠金融的体现。

微粒贷笔均贷款金额是8000块,他们做了很多用户调研,发现用户目的都是用来消费,很大部分用户的初衷都是应急。因此,消费升级就是服务年轻的用户,解决应急的需求,比如房租等。

白斌介绍,2007年,南京银行开始做消费金融业务,做了将近10年。消费金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信贷,另一个是支付,类似信用卡。

他认为,对于消费金融业务,首先,永远不要让风险暴露在业务前面,尤其最底层合规风险不要触碰,这是南京银行非常看重的。其次,必须要有长久的盈利的模式。在这两大前提下,还需要专注业务、专业人才、自我否定的创新勇气以及稳定而持续的资源。

吴庄则称:“惠金所主要做资管业务,今年和中信产业基金一起做了一个专注于消费金融资产的证券化基金,介入资产的获取和流转中。我们的理念是做真正懂得资产的买方,消费金融具有优质的资产对接资本市场中的机会。”

一家机构不可能覆盖

整个市场

陈展发现,要去避开BATJ、持牌机构和银行类金融机构已经开展的业务,于是想到去做线下。

“我们这类公司怎么在竞争中去活下来,第一,是不是足够沉到场景去做业务,包括风控。我比较喜欢要求风控去一线,用很多很朴实的风控方法,效果好很多,消费金融的风险周期还没有走过,到明年中旬或后年才能看出来。”陈展坦言。

第二,有没有长期有效的低成本资金供给。消费金融本质上是一个信用支付工具。

第三,客户的真正需求和痛点在哪里。最大的痛点不在于提供金融工具,而在于怎么更有效地获客。

吴庄表示,惠金所的证券化基金不去放贷,也不去建立场景,只做一个环节,看懂资产和机构,做到资产连接资本市场这个中间的环节。

白斌表示,他一直有个观点,一家机构不可能从头做到尾,覆盖整个消费金融市场,以后南京银行有可能只是做一块。从2012年开始,南京银行做技术输出,为其他城商行提供服务,包含产品设计、流程设计、人员培训、风控技术等等。

邢海鹏坦言,微众银行不能算是巨头的代表,也是创业公司,成立时间很短。对微粒贷等业务定位是一样的,即是一个连接平台。微众银行推出联合贷款模式,目前已经连接了25家银行,而这些银行是分担风险的,80%资金由合作银行出,20%资金由微众银行出。

邵文澜介绍:“一开始觉得花呗产品可能有点单薄,但现在回头看觉得这样挺好,一直专注于消费金融,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用户开始有现金的需求、分期的需求,那么我们的服务也逐步跟上用户的需求。现在的用户希望线上线下全场景都能用我们的花呗,所以花呗联合了很多合作伙伴来一起满足用户的这个需求。”

李届悦认为,消费金融核心在于对人的信用的评估,一是大数据,二是IT系统,完善用户体验,实现秒级放款。持牌机构存在一定的优势,不过,不可能吃下“整个蛋糕”。

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欺诈

“非持牌机构是行业里的‘鲶鱼’,是早期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消费金融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欺诈,需要全行业一起合作进行反欺诈。”陈展表示,麦芽分期整个风险周期还没有过去,目前不良率为3%以上,还没到10%。他最担心是因为行业的无序竞争导致大家盲目提高额度,盲目去给返佣,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大家坏账都很高,都通过高利率覆盖高坏账。

邵文澜则称,目前,花呗是支用不良率不到1%。不到1%的支用不良是指在花呗所有支用金额中,逾期30天以上的不良余额占比,同时也会关注3个月不良收回的情况。花呗的整体不良率控制得很好,这主要是得益于大数据在风控方面的运用。

(编辑:闫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