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晚,上海展览中心迎来意大利奢侈品牌Max Mara的2017早秋系列全球首秀,魅惑的粉色灯光让这一地标建筑显得...
2016年12月15日晚,上海展览中心迎来意大利奢侈品牌Max Mara的2017早秋系列全球首秀,魅惑的粉色灯光让这一地标建筑显得时尚气息十足。
伴随着紧张的倒计时,这场以“奇异都市(MONOPOLIS!)”为主题的时装秀慢慢露出全貌。中国艺术家刘韡设计的独特装置艺术作品率先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由廉价金属、帆布等材料构建的不规则几何体散布于T台上,镜面装置精心放置在两侧。身着驼色、黑色和白色全新单品的模特穿行其间,身影闪现于T台与镜中,展现出都市女性的魅力。
在明星云集的观众席上,一位低调的意大利男士比任何人都更满怀期待地欣赏着这场时装秀。这位游走在镁光灯之外的灵魂人物就是Max Mara集团主席,同时也是这一家族企业的第二代掌门人,Luigi Maramotti。
大秀开幕前夕,Luigi Maramotti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得体的西装,左胸上袋一丝不苟的口袋巾,Luigi Maramotti的每一处着装细节都透露出意式的低调经典。在日落时分的光线下,他像老电影中的绅士一样以极慢的语速谈起这场筹备已久的大秀和这个有着65年历史的家族时装企业。
“中国市场是Max Mara全球战略中重要的一环,进入这个市场这么多年以来,我觉得是时候对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市场表示敬意。这次的秀不仅是一次展示,也是对中国市场的致敬。”
不只中国,自1987年Luigi Maramotti和他的两位手足实际接管集团以来,已经在俄罗斯、巴西等一百多个国家开拓出2300多家专卖店,海外市场目前占比70%。进入Max Mara工作之初,Luigi Maramotti负责的就是海外业务,而这一方向也被他贯彻至今。“对于一家国际集团来说,保持国际化就是使命所在。”
在大多数奢侈品牌投身开云集团与历峰集团这样的上市公司时,依然保持家族私有的Max Mara显得独树一帜。对于这一点,Luigi Maramotti显得很笃定:“未来我们依然会保持这种状态,因为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我们不必被一堆数字束缚,可以更有远见地发展。”2015年,Max Mara的集团年营业额逾 13.8 亿欧元,这个成绩让这番话显得更有底气。
保持私有让集团掌门人的气质与品牌融为一体,比如此次与中国艺术家刘韡的合作就并非偶然。Max Mara创始人Achille Maramotti一直对当代艺术相当热爱,从1960年代起,位于意大利Reggio Emilia的品牌大楼里就开始展示Max Mara收藏的各种艺术品。作为长子,Luigi Maramotti继承了父亲对于艺术的爱好,不仅在2005年与伦敦著名的白教堂画廊(White Chapel Gallery)合作设立了Max Mara女性艺术大奖(Max Mara Art Prize for Women),还成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合作伙伴,并推出以该博物馆建筑为灵感的Whitney Bag。Luigi Maramotti本人也获得了英国金斯顿大学授予设计专业的名誉博士,并成为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荣誉院士。
“我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收藏艺术品,Max Mara也和很多艺术家展开过合作,这就是我们DNA的一部分。这与营销无关,只是品牌理念。”
家族私有的身份同时保证了在制定集团发展方向上的话语权,随着电商席卷全球,Max Mara也不甘落后,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采访中,Luigi Maramotti表示:“大约四年前,集团内部建立了一家新公司,管理电子商务,如今,电商销售额占到了总销售额的5%~10%。”
《21世纪》:非上市公司的身份为Max Mara未来的发展带来哪些便利?作为第二代掌门人,你将如何传承品牌价值?
Luigi Maramotti:其实现在的市场是有点艰难的,所以今天能够在这里谈谈过去四十多年Max Mara所做的一切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我们依然选择家族私有是因为这能够赋予管理者更多远见,不必担心数字或是其他与创造性和先锋性无关的因素影响对于未来的决策。只有保持这一状态,我们才能专注于做过去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而不必分心。
我的父亲就是一位很有远见的领导者,1987年他60岁时,集团就交给我和弟弟妹妹管理了,现在我也快到这个年纪,我会想我是不是也应该传给下一代了,因为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越来越要求年轻人尽快承担起责任。
作为一家成长于意大利的品牌,Max Mara与意大利制衣传统的联结是不可割裂的,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这一独特的文化。同时,创新是无国界的。Max Mara像一个大熔炉,来自全世界的人都在这个企业做着不同的工作,我们也会保持这种融合的创新精神。
《21世纪》:现在有许多品牌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例如引进VR设备、采用即看即买模式等等,你所理解的创新是怎样的?
Luigi Maramotti:创新可以有多种层面。不管是面料、科技、展示商品的方式还是营销技巧都可以有不同的创新。创新其实和实际的产品无关,而是贯穿从创意到产品的整个过程。创新诚然十分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规矩,才能推动概念最终落实为产品。
《21世纪》:近年来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势头大不如前,Max Mara未来要如何在中国布局?
Luigi Maramotti:2016年我们在中国做得很成功,销售也有所上升。衰退确实存在,但这是就整体市场而言,并且更多是指那些过去在中国过度扩张的品牌。目前我们在中国有超过400家门店,当然我们也会放缓扩张的步伐,因为中国消费市场正在重组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现在有太多过度扩张的购物中心,在当下的阶段实际是不需要的,所以必然会迎来清洗。但我们依然对中国市场有信心,所以会把“奇异都市(MONOPOLIS!)”带到中国来,这是一次致敬,也是一次新的尝试,是庆祝品牌65周年最好的方式。
《21世纪》:Max Mara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你认为线上线下要如何配合才能发挥促进作用而不是相互抑制?
Luigi Maramotti:我不认为线上与线下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并且我认为这两者是一体的,并非两种生意。现在线下在逐步转向线上,而我们如今正处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作为企业,我们自身也在迎合这一变革,审慎地引入数字科技。我并不想为做而做,而是希望这些变革能够为顾客带来价值。
目前我们只在全球部分区域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因为考虑到客户服务、政策连贯性等等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但未来一定会提供更多这方面的服务。
而且我认为如果在线商城的意义只在于价格战的话就没意思了。数字市场如果能够丰富顾客的体验才会更有趣,但这也要配合技术的革新。不断拓展的科技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我们会继续观察并且探索。
《21世纪》:Max Mara与艺术的关系和Maramotti家族对于艺术的偏爱不无关系,你本人喜欢收藏哪种类型的艺术品?对于中国艺术家作品是否有涉猎?
Luigi Maramotti:我个人比较喜欢收藏当代艺术作品,但我认为要有深厚的古典艺术积淀才能欣赏当代艺术,当我看一幅作品时,能明显看到它和古典艺术之间的联结。坦白讲,我目前还没有收藏过中国艺术作品,因为东方世界太庞大,而我个人的了解还十分有限。这不是财力问题,而是需要更多知识积累。不过我现在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家越来越感兴趣,即使并没有直接收藏作品,但我们有了更多合作,这也是互相理解的方式。(编辑 董明洁 许望)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