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惠州探路高铁“公交化” 增加运力打造半小时通勤圈

21世纪经济报道 杜弘禹 广州报道
2017-01-05 07:00

在广东,搭乘高铁到邻近城市上班,这样的场景不再只是停留在想象。1月5日,厦深铁路(高铁)的深圳-惠州-汕尾段正式...

在广东,搭乘高铁到邻近城市上班,这样的场景不再只是停留在想象。

1月5日,厦深铁路(高铁)的深圳-惠州-汕尾段正式开通“捷运化城际列车”,这两座相邻的城市希望,利用厦深铁路的富余运力开行短途班次,并推动高铁“公交化”运营,为两市人员的密集通勤提供便利。今后,惠州南站每天新增1对2趟列车往返深圳福田站,只要57分钟,同时新增7对14趟往返深圳北站,最快一趟仅29分钟。

这也是我国高速发展的高速铁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线路和站点密度的不断提升,高铁“公交化”开始成为可能,甚至被认为将是一种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内诸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和中原等人口稠密,并且高铁密度较高的城市群中,不少城市均提出高铁“公交化”计划,更有一些城市已在实质上实现一定程度的高铁“公交化”,比如上海与苏州、无锡等地。

利用富余运力

深圳和惠州均位于珠江东岸,两市毗邻而居。2013年底,“厦深高铁”的开通将这两个城市贯通,实现高铁互联。如今,这种高铁时代的链接效应将被进一步放大。

此番,深惠探路“捷运化城际列车”,实质是希望利用“厦深高铁”富余运力,开行短途班次,并探索通过“加早、加晚、加密”的方式,推动高铁“公交化”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加密”,直接体现在高铁公交化运营后班次密度增加,这极大地缓解了购票难。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加上日常运行的高铁和动车,“捷运化城际列车”开行后,惠州南站每天有近60趟车通往深圳,平均20多分钟一趟。

此外,两市的高铁“公交化”探索也体现在“加早”和“加晚”上。顾名思义,也就是增加早上及晚上的运行班次。比如,惠州南站最早一班发往深圳福田的是7点20分,到达时间是8点17分;最早一班发往深圳北站的是7点42分,到达是8点12分。

惠州南站方面表示,此举旨在满足频繁在两市间通勤的上班族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深圳居住成本不断攀升,不乏有人选择将家安在邻近且房价较低的惠州,每日需两地往返。此外,随着深圳产业向惠州外溢,两市间产业联系日趋紧密,也产生极大的交通需求。

如果从前述“捷运化城际列车”的线路运行时长来看,深圳和惠州将由此迈入“半小时交通圈”,两市的同城化步伐将进一步提速。

深惠同城化是广东致力于推进的“深莞惠经济圈”的重要内容。从深圳来看,这座受制于发展空间的一线城市正迫切寻求“东进”突围,而惠州是主要方向之一;从惠州来看,该市亦希望其发展能获深圳进一步带动。

交通联系显然是先决条件之一。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是一种对现有高铁线路空间的应用模式,一种交通解决方案,实质上承担着“城轨”的作用。这将有助于提高深圳、惠州两市的要素流动效率,增强产业联系,进而推动形成以深圳为中心的大都市圈。

高铁“公交化”需理性决策

事实上,“捷运化列车”这一概念就是由深圳首先提出来的。2015年,深圳坪山新区即试水利用厦深铁路坪山站至深圳北站轨道资源,增开短途专列。

针对捷运化列车,一个比较普遍的定义是:特指捷运铁路上在全线没有重要地位的某车站专用列车。通俗的理解就是,某一站点,或者某一区间没有全线意义的重要地位,很多列车不停靠,或者是通行较少,因此被地方利用起来,开通专线列车。

另一个类似且常见的说法是:高铁“公交化”。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覆盖范围扩大和线路密度不断提升,不少地方尝试加快或加密开通“城际”专列,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比如,前不久刚刚通车的沪昆高铁线上,昆明和贵阳间就计划每天将开通35对动车组上线运行,以此推动两个城市形成“2小时生活圈”。同时,四川的德阳亦计划将在今年加密至省会成都的动车开行数量,每天22对列车,约30分钟一趟,达到“公交化”程度。

此外,也有一些城市早已在实质上实现一定程度的高铁“公交化”,比如上海,目前从上海到苏州、无锡等城市之间,高铁几乎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有一班。

胡刚认为,随着城市扩张,尤其是希望推动城市群的加速形成,过去以公路为主的交通方式难以满足需求,以高铁为主的轨道交通应运而生,当前也备受地方追逐。从国外来看亦有成功经验,比如东京就是利用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形成国际性大都会。

胡刚还表示,对我国来说,虽然深惠这种“借道”的模式不一定能够代表着全国趋势,但包括高铁在内的轨道交通的“公交化”运营一定将成主流。“公交化”的核心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列车密度足够大,为乘客提供足够的出行灵活性,买票即走,可不等待特定车次和座次,减少时间浪费;二是配套的购票、验票和候车等应该进一步体现便捷性。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仁洪则提醒,高铁趋势下,地方政府也切不可盲目赶潮流开通高铁专项或者加密高铁线路,需要保持清醒。

马仁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市民的角度看,开多几条线当然好,但从官方和运营方的角度,应充分论证、综合考虑需求和效益,决定开不开和怎么开。此外,从交通解决需求、引导需求角度,地方应考虑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之,做决策需要理性。

(编辑:陈洁,如有建议意见请联系:duhy@21jingji.com,chenjie@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