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研究员杨丹辉: 中国外贸传统优势面临系统性减失, 如何培育竞争新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夏旭田 北京报道
2017-01-12 07:00

1月10日印发的《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未设置外贸的数值目标,将“十三五”时期外贸发展的首要任务定为:加...

1月10日印发的《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未设置外贸的数值目标,将“十三五”时期外贸发展的首要任务定为: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如何培育新优势?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丹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当前中国外贸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正由逐步弱化加快转变为系统性减失,已经接近临界点,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并发挥作用,在很多领域发展动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创新步伐加快、新兴产业群体性推进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中国外贸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外贸面临“双重挤压”

杨丹辉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外需持续低迷、系统性风险增大给全球贸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传统比较优势不断弱化,进出口下行压力凸显。

受全球贸易及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共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增速持续回落。贸易部门与GDP的增速拉开差距,“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已经严重不给力,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缩小,很难再现2005年前后对GDP贡献度高达20%左右的水平,中国经济必须直面发展动能转换的现实压力。

杨丹辉指出,近年来,不仅传统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加工订单流失严重,而且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在内的电子通信产品加工制造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外资企业也逐步将产能向越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转移。

同时,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效果初步显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3D打印、无人驾驶汽车、高端机器人等一批具有颠覆性的前沿科技成果相继步入产业化阶段。

“这些新兴产业在由初创走向成熟的阶段往往对劳动力成本并不敏感。现阶段,掌握尖端技术的企业更加注重研发的内部化,以便将附加值最高的环节牢牢控制在企业内部,最大限度地防止创新成果过早扩散,延长获利周期。”

而在国家层面,发达国家对颠覆性创新投入巨大,必然会对每一项重大研发和产业化成果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意欲将高附加值、最前沿的创新活动控制在本土。因此,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从来不是围绕劳动力成本展开,发展中国家固有的比较优势和区位条件对新经济发展并不具备吸引力。

对比来看,虽然现阶段美国等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总体水平仍高于中国,但中美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此消彼长,相对差距逐步缩小,加之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产出比高出中国,已经对投资者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

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制造业日益智能化、数字化,将对全球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结构带来新的影响。杨丹辉预计,美国等国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抵消其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回流的态势有可能强化。

“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创新步伐加快、新兴产业群体性推进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杨丹辉说。

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互促动

杨丹辉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外贸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有所提升的同时,从贸易方式结构来看,一般贸易出口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得以延续。

她认为,在新形势下,要着力推动主动、双向、公平、全面、共赢、高质量的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争取特定范围内的代表权以及全球治理议题倡导等制度性话语权,重塑全球价值链规则体系。

同时,推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传统优势,形成新的发展动能,促使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继续发挥“稳定之锚”的重要作用,不断向贸易强国目标迈进。

杨丹辉认为,要将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作为 “十三五”时期对外贸易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抓手。

为此她建议,首先要坚持创新驱动,协同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流通领域改革、知识产权保护,集成生产要素、国内需求、产业聚集、技术能力等硬件条件以及国家价值观、历史、文化等软实力,加快培育形成以技术、品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水平。

其次,要促使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互促动,积极发挥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通过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企业以设备进口、境外并购、国际招标、招才引智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链分工,以繁荣、健康实体经济支撑外贸综合素质提升。

第三,要嫁接新型商业模式和外贸模式,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的引导和支持,加快区域开放载体和贸易平台建设,进一步突出外贸优势的系统性和协整性,构建完善外贸竞争体系。

最后,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企业竞争的主体性,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一方面要引导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鼓励外贸龙头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研发、营销网络、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发展,打造全球价值链领导型的中国跨国公司。”杨丹辉说。

(编辑:吴红缨,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xiaxt@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