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产”消费崛起,期待制造向“定制化”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夏旭田 北京报道
2017-01-13 18:29

在1月13日的“新中产的消费崛起与新制造的转型升级”有问线上论坛上,多位参会嘉宾认为,中国正在产生一大批以高教育程度、高收入、注重生活品质为特征的“新中产阶级”,后者正在成为中国消费经济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消费理念更趋理性,有较强的鉴别力,这要求消费领域的中国制造加快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型升级。“新中产”该如何定义?在上述...

在1月13日的“新中产的消费崛起与新制造的转型升级”有问线上论坛上,多位参会嘉宾认为,中国正在产生一大批以高教育程度、高收入、注重生活品质为特征的“新中产阶级”,后者正在成为中国消费经济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消费理念更趋理性,有较强的鉴别力,这要求消费领域的中国制造加快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型升级。

“新中产”该如何定义?在上述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认为,“新中产”包含三个特征:一是年龄上是75后-85后的人群,30-40岁,由于没有经历严格的计划生育时代,数量较多;二是受教育程度高,是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受益者;三、家庭年收入水平在15-40万左右,以一个孩子居多、有房有车,生活地区在县级以上城市。

根据瑞信发布的报告,目前中国新中产规模已有1.09亿,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升级,以及互联网化进程的深入,未来5到10年,中国新中产规模有望上升到3亿—5亿。

因此,“新中产”已逐步成为中国消费经济的中坚力量。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将新增2.3万亿美元(约合14.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产阶层及富裕消费者将贡献81%的消费增量。

“作为消费者,‘新中产’表现得比较理性和挑剔,有较强的鉴别力。与他们父辈经历过物质贫困的时代背景不同,他们不会一味地苛刻自己,在自己认为必要的领域,例如孩子成长教育、基本生活消费、旅游健身等领域,注重品质,舍得投入。”程华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小溪强调,“新中产”与传统的中产阶级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仅仅依据收入来划分。“新中产”除了收入达到一定标准,这个阶层更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也更加重视个性化的需求,而这对中国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正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消费领域的逻辑起点。

从事智能家居行业的少海汇合伙人李杨认为,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很多,但制造业端出来的‘菜’不合口味、顾客不爱吃,所以必须从整个供给上做出调整,推动“新制造”发展。

“新制造”是去年底由马云提出的新概念,马云认为,过去二三十年,制造讲究规模化、标准化,未来三十年制造将讲究智慧化、个性化和定制化,如果不从个性化和定制化着手,任何制造行业一定会被摧毁。

李杨认为,在“新中产”多样性消费需求驱动下,定制是制造业的一个大趋势。

在此趋势下,制造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旧的模式是企业拥有自己的牌子,或是给名牌企业代工;但新的模式是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平台,这个平台的背后是消费者,以个性化定制获取消费者的忠诚度。

程华认为,随着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一定会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而且,消费者很可能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创造过程,出现“产销者”的概念。

但是否所有的制造业都会被摧毁值得探讨。程华认为,一些基础原材料、机器设备领域,在降低成本的要求下,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仍然会是重要的,这些领域的新制造更多的是,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流程、工艺以及产品本身的提升。

 

(编辑:耿雁冰)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