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淘金以色列:光启在特拉维夫设立创新总部

21世纪经济报道 藏瑾 以色列特拉维夫报道
2017-01-17 07:00

导读: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而言,要收购一家以色列公司也意味着将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以色列企业家都是连环创业者,一两年就会有一家新的公司,中国公司一旦投资或者收购以色列企业,以色列团队稳定性会比欧美公司更差。且以色列人不喜约束,喜欢小团队作战,企业变大后的管理也是一大难题。”

聚集以色列初创公司的特拉维夫,是全球仅次于硅谷的创投中心。在这个52平方公里的城市里聚集了约1500家初创企业。

1月13日,光启集团在此宣布成立光启国际创新总部,同时宣布规模达2.5亿美元的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基金与孵化器(简称光启GCI基金)二期将更聚焦于活跃在机器人、航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通信与物联网技术、数字健康领域的以色列创新企业。

数据显示,2016年,以色列高科技企业融资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11%。

光启拓展全球布局

2016年5月,光启GCI基金在特拉维夫成立,目前一期5000万美元投资了以色列智能交互技术公司eyeSight、以色列情绪分析技术公司Beyond Verbal、以色列视频分析技术公司Agent Video Intelligence、挪威生物识别技术公司Zwipe、加拿大飞行机器人公司SkyX五家公司。二期基金于2016年10月启动。

对于以初创企业为主的以色列来说,2.5亿美元不是一笔小数目。据光启集团总裁刘若鹏介绍,一期基金由光启出资,二期则由光启和数家装备背景的LP共同出资,其中光启占比20%-25%,目前资金已经基本到位,会在接下来的2-3年全部投出。

“GCI基金在投资过程中将关注科技与商业转化的结合,缩短技术和商业化、产业化之间的距离。”刘若鹏介绍,光启迄今投资的初创企业已在技术和商业方面取得进展。据了解,在获得GCI基金一期投资后,eyeSight、Zwipe等公司相继与光启成立中国合资公司,Beyond Verbal近日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落地中国。

“在以色列做投资挑战性很大,800多个中国的大型考察团,真正投资的几乎是个位数。”刘若鹏认为,以色列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主,做投资很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把它带入商业化,能够评估出其合理的商业模式和投资回报。

以1月12日考察的以色列企业ElMindA公司为例,刘若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这家企业通过云计算解码大脑功能,从而提供客观可行的大脑分析报告。它在技术上虽然是世界顶尖,但收入很少,处于巨亏状态。此外,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管问题在商业上设置了门槛。

光启的策略被刘若鹏概括为“聚焦在主线范围内,选择能带来变革的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离产业化不能太远”。另一方面,光启与摩托罗拉以色列投资部门以及一些当地的基金合作,通过互相跟投,参与好的项目。本次创新总部设立后,特拉维夫新办公室将启动,并将雇佣6名本地员工,并有4-6名员工定期从中国到以色列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支持。

除了以色列,光启目前也在布局英国。光启集团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光启科技周一宣布,公司向英国航空技术公司Gilo投资3000万美元,收购后者40%的股份。光启集团指出,这笔资金来自于GCI基金二期。

刘若鹏解释,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的地方,也是全世界最强的航空工业和装备工业的地方,尤其是脱欧以后,英镑贬值是不容错过的投资好机会,以色列和英国是光启未来全球布局的重点。

资本淘金

以色列被誉为“创业的国度”,一系列数据表明,该国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建国60多年诞生了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研投入占GDP的总量为4.2%,位居全球榜首;科技对以色列GDP的贡献率超过90%;世界500强中有300多家在以色列设立了研发中心。

过去,以色列的资金更多来自欧美,而在以色列媒体总结的2016年以色列高科技行业八大现象中,远东资本的渗透被视为突出表现之一,文章提及了光启设立投资基金、日本企业索尼出资2.1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牵牛星半导体公司、台湾企业HTC和广达电脑3000万美元参投以色列AR企业Lumus等,越来越多的远东资本在以色列寻找灵感并设立孵化器或者基金。

其中,中国资本对以色列显出的兴趣近年来也是越来越浓,去以色列寻找投资标的或者学习创新经验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和投资者提上日程。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1月至10月访以的中国游客数量同比增加了91%,其中40%的中国游客进入以色列进行商务访问。

事实上,除企业外,国内大量的政府代表团也经过长达数十小时的飞行来到以色列,想发现这个荒漠中的弹丸之地为何比四邻更加富有和先进。例如,云南省希望在以色列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深圳市政府的考察人员则希望了解特拉维夫成为创投中心的经验能否移植到深圳。

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蓝天铭(Amir Lati)介绍,目前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额占整体外国投资的23%,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对以色列投资最多的国家。以色列IVC研究中心的一份数据报告称,2015年中国对以色列初创企业的投资达4.67亿美元,较2014年的3.02亿美元增长54%。

有一种说法是,在硅谷,人人都想做比尔·盖茨;在以色列,人人都想和比尔·盖茨一样富有。以色列的创业者不太喜欢自己去把一个企业从小做大,而是快速把公司卖掉。这或许是外部环境和民族性格所致,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以色列缺乏消化技术的市场。

作为以色列考察大军中的一员,触宝科技CEO王佳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认为,以色列人受教育程度高,科研转换能力强,企业家创业动机很强烈,由于国内市场小,与中国投资者有很好的互补关系。

但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而言,要收购一家以色列公司也意味着将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以色列企业家都是连环创业者,一两年就会有一家新的公司,中国公司一旦投资或者收购以色列企业,以色列团队稳定性会比欧美公司更差。且以色列人不喜约束,喜欢小团队作战,企业变大后的管理也是一大难题。”王佳梁说。

同时,资金的涌入正在推高以色列初创企业的估值。数据显示,以色列近5年平均每轮融资额持续上升,2016年达到了720万美元,比5年内平均510万美元高出19%。

但光启集团联合创始人张洋洋认为,相比硅谷和中国很多公司而言,以色列公司目前仍是价值洼地。他也表示,中国资本在国际科技投资市场上尚是新生力量,短线投资、对技术创业没有耐心的风格必须进行调整,要适应国际科技投资市场的特点。

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习惯早期卖掉企业的以色列人如今也在思考是否能通过资本的支撑带企业走到IPO的那一天。IVC数据显示,2016年的多数投资交易均发生在后期阶段的企业,C轮及以上的融资占2016年投资额的60%。种子轮和A轮投资交易上升了5%,B轮则是一道坎,融资交易数下滑了30%。

(编辑:黄锴,邮箱:huangk@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