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许长青: 广东高等教育改革需分类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春晨 ,邢佳慧 广州报道
2017-01-20 07:00

导读:建设一流大学,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必须改革,必须走市场化、特色化、分类化、差异化与国际化之路。研究型大学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应用型大学也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1月17日,广东省省委书记胡春华参加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科技、教育界委员联组讨论,强调高水平大学建设要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批量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为广东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从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到深圳大规模引进名校,再到广州投资21亿元扶持本地广州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近年来广东在高等教育领域动作不断。这些举措对广东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广东高校在当前背景下又该如何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

为此,21世纪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高等教育问题专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许长青。

许长青指出,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必然性,建设一流大学,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必须改革,必须走市场化、特色化、分类化、差异化与国际化之路。研究型大学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应用型大学也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从“象牙之塔”到产学研联动

《21世纪》:近来广东高校改革动作频频。比如深圳大规模引进外地名校在深建立校区,像清华、北大、人大、中大、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哈工大等等。广州市政府则提出21亿扶持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这一系列布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许长青:从国际经验可以发现,大学对区域经济的创新作用是显著的。大学已经从过去的社会边缘走到社会中心,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必须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才能提高竞争力,这需要新设施和新投入。

企业需要获得思想,大学科研需要经费支持,它们相互促进。大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合作研究、资源共享、教育培训、管理支持。另外,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融资相对困难,但它可以通过与大学合作寻求政府联合科研基金,突破资金流动性约束。比如美国政府制定的“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旨在通过联邦基金的运作,推动大学、研究机构和中小企业以项目方式直接合作,大大促进了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多方面,如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从国际上看,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往往聚集在大学周边,因为在这里企业能雇佣到研究人员和发明者并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新思想。创新型城市与世界一流大学往往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比如美国华盛顿大学与西雅图、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等。深圳由于高等教育资源极其稀缺,因此采取移植的方法有其合理性;而广州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所以广州更多的是强调提升现有高等教育质量。

不过,另一方面,广州也要考虑新建一批大学。例如,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加强与国际及港澳高校合作,建设1-2所国际合作世界一流大学,如香港大学(广州)、斯坦福大学(广州);充分发挥白云空港试验区和南沙自贸区政策优势,整合广州现有高校资源,筹建广州民航大学、广州海事大学、广州交通大学,为广州建设国际航空枢纽、航运枢纽、交通枢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促进广州国际航空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发展。同时,适时启动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左右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高职院校。

另一方面,广州还可以建立粤港澳高等教育联盟,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水平大学学科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学科群,带动广州大学学科水平提升。粤港澳三地高水平大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合作,实现三地学科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世界品牌学科。

《21世纪》:2008年之前珠三角主要雇佣普通劳动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广东提出“双转移”战略,强调创新驱动,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来支撑。但大学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你觉得时间上现在的高等教育一系列改革能赶得上吗?

许长青:大学人才培养周期是一个自然的滞后期,但创新是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是一时能完成的,因此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必须持续不断地得到优化。人才结构和专业结构适应经济转型是一个动态协调的过程,短期结构性失衡是正常现象,但从长期来看,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会在一定时期得到修正,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专业结构改革总比不改好,改得早比改得迟好,不改就会永远滞后,结构性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21世纪》:现在有说法是产学合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说,大学研究多数时候不计成本并与市场脱节,你怎么看这些问题?就广东而言,是否还存在产学之间“两张皮”现象?

许长青:广东产学之间“两张皮”现象客观存在,但办法总比问题多,合作总比不合作好,可以采取措施将负的外部效应降低到最低水平。大学擅长于基础研究,企业往往专攻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企业以营利最大化为目的,其研究往往注重实用技术开发,以短平快项目为重点,二者之间存在差距。但过分注重短平快项目将会限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与科研机构及高校的联合、合作、共建以及企业与企业合作研究十分必要。因此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来看,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是统一的,不会出现脱节。我们要关注产学之间具体的合作方式,大学除了和企业进行合作研究之外,还可以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等服务。“两张皮”现象是需要克服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学评价方式制约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大学必须改变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是鼓励而不是人为地设置障碍,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高教改革需坚持分类化与国际化

《21世纪》:新一轮广东高等教育改革是有一些区分的,比如说“双高”大学建设侧重的是研究型大学改革,而另外十多所学校则是应用型高校的转型。你怎么看研究型跟应用型的区别?它们各自对广东提高经济竞争力有什么影响?

许长青:我认为新一轮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只能走市场化、特色化、分类化、差异化和国际化之路。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

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可以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发展与运行,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市场原则;意味着大学经费不仅是从政府的财政拨款获得,而且要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渠道;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过去中国的大学千校一面,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现在的大学不能采取一个人才培养模式。新一轮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必须积极谋划高校分类化、差异化、国际化发展,争创一流的高等教育顶层设计,打造更多的高水平大学。广东“双高大学”、“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及应用型大学建设体现了大学分类管理的思想。

《21世纪》:过去人们认为研究型大学就是最好的,比应用型大学要好。对此,你怎么看?

许长青: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研究型大学在经济增长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我们要搞清楚一流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研究型大学的鲜明特点是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把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一流大学主要是指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学科领域教育实力雄厚、拥有极大声誉、排名在前列的大学。研究型大学当然有世界一流大学,但一般大学和职业院校也有一流大学,关键看在什么领域里是一流的。美国有3000多所高校,但研究型大学只有100多所,所占比例并不多。过去认为只有研究型大学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观念具有片面性。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在它各自学科领域达到世界水平,也可是世界一流大学。

过去人们都想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但现在人们也看到一些案例,比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虽然是职业技术学校,但这些高校发展得很好,甚至在国内职业院校里面也是一流了,教师待遇高、学生发展不错,他们的观念就改变了,一流大学的目标最终还是可以实现的。如果观念不改变,广东是发展不出多样化、层次化的一流大学的。

《21世纪》:你认为现在大学的评价方式会更多地往应用型方向转型?

许长青:大学的评价方式是多元的,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我认为不存在完全转型的问题,但应该要兼顾三者之间的均衡,改变过于量化和片面的评价方式。过去大学教师职称晋升主要是看论文,科研项目只管结题,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显然这种现象就是大有问题的。现在的评价方式有些改变,专利也可以作为成果,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教师积极性提高了。因此,作为高等教育改革重要方面的评价制度改革任重道远。我认为改革最大的受益方应该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终体现在老百姓身上。改革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是这条原则的体现。

《21世纪》:你特别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是意味着国际化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路径?

许长青:答案是肯定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以国际标准来建设,没有达到国际标准,不能说是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教学理念、师资水平、设施设备、文化氛围、学术声誉等等。以国际化标准建设一流大学,广东的科技实力才能强大。

要留住人才,还是要提高教师待遇

《21世纪》:政府支持除了财政投入外,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许长青:财政投入和其他的配套措施都很重要。教师待遇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目前广东在教师待遇方面是没有优势的,内地高校的福利待遇与广东差不多,甚至还高一些。过去是“孔雀东南飞”,现在内地高校的教师缺乏动力来广东。如果政府想要留住人才或者引进人才,还是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待遇比内地高校高出一截,别人就愿意来了。

《21世纪》:广州和深圳的生活成本比内地相对还要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许长青:生活成本高,但待遇没有比内地的好,广东高校教师竞争压力又很大,广东高校的幸福指数并不高。我认为政府一方面要提高大学教师工资和福利水平,同时要加大配套措施的支持力度,比如科研经费支持、设备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深圳下大力气引进高校,全球高薪招聘教师是符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圳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这是深圳企业创新能力强的关键。但近年来深圳房价的逆势上扬,抑制了这一优势的进一步提升。广州高校众多,更应该发挥在经济增长中外溢效应,进一步提升教师待遇和相应保障措施,提升广州高校核心竞争力。广州产业创新资源积聚度高,但转化能力及辐射效应偏弱,企业注重短期收益、产业创新的辐射效应偏弱,因此要呼吁广州市政府一方面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同时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大学与企业融合发展。(编辑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