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与新业态:农村与农业的新图景 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农民”将打造农业新业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祝乃娟
2017-02-22 07:00

自从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人们对农业的主要关注点落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改革的大幕正有拉开之...

自从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人们对农业的主要关注点落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改革的大幕正有拉开之势。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农业已经从拥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传统农业进入到加快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阶段,但还不能说已经实现现代化了。中国今后靠谁搞农业现代化?肯定不能靠传统农民,不能靠父辈农民,今后搞现代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肯定是不能适应了。接着韩部长对传统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作了区分,并指出“现在要把农民概念回归职业概念,而且要让它成为一种很多人愿意干的,令人羡慕的职业”。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是十分清晰的,他们拥有初高中文化,留在家里种地、养牲口,从事牧业、渔业、林业等等。他们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与农业常识(主要学习自父辈);因为年轻,所以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能接受新技术与新设备;和父辈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从事规模经营。还有第三类“新农民”,是指农村之外的农民,主要包括大学生、复员兵、科技人员、工商企业主,以及农民工,返乡和下乡创业的人(主要是年轻人)。以上两种是显然区别于传统农民的新的农民群体。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说就是解决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问题。这显然需要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农民,因为不仅要保证粮食安全,而且要效益好、质量更高,还要增加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这里所指的粮食安全,主要从粮食品质出发而言的,广义的粮食安全则既包括品质,也包括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为13亿多人口提供粮食、水果、蔬菜、肉蛋奶、水产,我国供应量十分充足,但安全问题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今天,人们在数量满足的基础上更注重绿色与安全,尤其是针对庞大的城市人群来说,他们收入较高,但是农业还不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一些高端的、小众化、个性化的需求。这应该是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农民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改革的发力点。

要说明的是,三种不同类型农民之间是一种有机结合的关系。农业发展并不排斥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主力军,新农民中的一些有知识的年轻人可以广泛深入到农村去引领当地的农业发展。这些新农民,可以是大学生村官,也可以是城市知识分子去乡村镇挂职。对于农业改革,政府的角色不是减弱,而应加强,政府不仅仅应该为农民与市场提供各种信息,消除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应该加强一对一的地区帮扶,鼓励与农业相关的官员、学者去基层挂职。

已有不少有知识储备的、雄心勃勃的新农民返乡或是在返乡的路上,其中那些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他们的乡土情结与雄心壮志让他们对农村的发展有着更深的思考,现在正是一个返乡好时机,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资本支持。或许可以这么说,传统农民为国家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型职业农民为改变传统的农业业态提供了基础,而新农民为打造农业新业态提供了很大的可能。

农业有着深刻的社会性、公共性,不仅是粮食供应与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也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群体的收入显著提高,并且其中一些还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此次韩长赋指出的要把农民变成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一观点可能是最受社会关注的,人们对农业群体与农业新业态的图景非常期待,当然也不乏一些人还心存疑虑,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社会悠久的“士农工商”的固有理念所致,但是,新型的“新”之所在,正是要改变这些观念。(编辑 欧阳觅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