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搭委外新规执行前末班车 千亿巨基工银丰淳横空出世

21世纪经济报道 奉仙 深圳报道
2017-03-01 22:16

3月1日,公募行业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了。

当日,工银瑞信旗下工银瑞信丰淳半年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工银丰淳”)宣告成立,该基金的发行规模高达909.55亿元。

909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即便是此前国内基金史上发行规模最大纪录保持者——成立于2006年12月的嘉实策略增长,在2006年牛市的背景下发行规模也仅有419.17亿元,而今工银丰淳的规模竟超过其两倍还多。

行业变迁之中,嘉实策略增长的规模已经由最初的400多亿缩水至2016年末的44.10亿;而工银丰淳作为后来者以前所未有之势刷新了公募基金史上单只基金发行规模之最。

当然有段往事值得一提。2007年上投摩根首只QDII基金——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发行时,火爆程度超乎想像,创下了单日认购金额超过1000亿元的纪录,但最终启动配售比例,将首发规模控制在295.68亿元。

(以下为公募基金史上发行规模位于行业前十的基金)

image_1488377206.975320.jpg

从工银丰淳的公告来看,工银丰淳的募集期为2017年2月21日至23日,仅仅三天时间,有效认购总户数也仅有223人,这样一个规模近千亿的“巨无霸”基金,从认购到成立仅用了短短一周时间,无论从认购时间到认购户数以及最终的成立规模,均与委外定制基金的特征高度吻合。

(以下为工银丰淳的募集情况)

image_1488377416.185611.jpg

工银瑞信方面虽未向媒体正面回复该基金是否为定制产品,但答复的话语确颇值得玩味——工银丰淳半年定开是工银瑞信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发行的公募债券基金,的确,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发行”。

而尽管工银瑞信并未将该基金定性为委外基金,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工银丰淳八九不离十是委外基金”。至于近千亿的资金来源,业内猜测多指向工银瑞信基金的股东方工商银行,且较大可能来自工行自有资金。

对于工银瑞信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如此大规模的基金,极有可能是在委外的监管新规落地前的进行的最后冲刺,毕竟“末班车”错过了就没有了。

在今年年初,笔者曾披露过2016年委外的一份独家数据,该分数据显示,无论在首募数量上还是规模上,机构定制类产品几乎都占据了2016年全年公募行业首募的一半左右。其中,2016年定制类产品的首募规模为4931亿元,并在后期表现出极大的增量趋势,至2016年年末规模达到了9038亿元。

显然,无论是委外新基金审批搁浅还是监管整体趋严,都未能完全阻挡委外的步伐。相反,委外对公募行业格局的重塑正在进一步深化。

如若以909亿规模作为界限,以2016年末各基金公司的公墓资产规模来看,根据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有87家基金公司规模在909亿以下,也即工银丰淳仅凭一己之力即在规模上甩开了近90家基金公司。

而早在2016年末,工银瑞信的总规模就已经上升至行业第2位,如若后续有更多委外资金助力,其规模之继续扩大则将是板上钉钉之势。显然,作为银行系的基金公司,这似乎不是什么难事。

可以预见的是,公募第一军团的竞争格局将重新改写,在2016年委外业务大爆发之后,拥有股东优势的大基金公司将进一步扩大这一效应,并不断拉开规模上的差距。于此同时,对于没有股东优势的大基金公司而言,如何进行全基金类型的布局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但凡在某一关卡落下,都可能面临着其它公司的迅速超越。

至于基本与委外业务无缘的小基金公司而言,或许更多只能默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确然,从规模上而言,已经愈发难与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抗衡。

然而,投资者的需求终究是丰富多样的,既然无法走“拼爹”这条路,唯一能选择的出路就只剩下特色和能力了。随着大小公司规模差距扩大,小公司必须凭借特色路径才能立稳脚跟。

归根结底,能持续给投资者赚钱的公司,总会有生存下去的路子。毕竟业内都已经有百余家基金公司了,而排队想进入这个行业者数量仍然居高不下,没两把刷子自然难立。

(作者:奉仙 编辑:朱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