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度速度背后:新势力造车试水混合所有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何芳 ,遆亚奇 北京报道
2017-03-07 07:00

作为新势力造车第十个资质获得者,云度新能源的“默默无闻”与互联网造车的“声势浩大”风格迥异。“云度早期资本...

作为新势力造车第十个资质获得者,云度新能源的“默默无闻”与互联网造车的“声势浩大”风格迥异。

“云度早期资本足够,没有必要造势,拿到资质才是最重要的,拿到了资质,我们才会说话。”2月27日,云度新能源总经理刘心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仅如此,云度的与众不同还在于,虽然是第十个进入者,但是旗下两款全新SUVπ1和π3将于今年同步上市,这样的速度让云度成为新势力造车大军中,后发先至的代表,而其中最关键的推动力是机制。

不过,即使有福汽集团背书和混合所有制的激励,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云度同样面临不小的挑战。一方面,新创公司对于汽车资质的争夺越发激烈,另一方面,电动车的发展面临后补贴时代的种种瓶颈。

“对于我们来说,下一步最大的挑战就是市场。”云度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林密告诉记者,云度的目标是五年达到国内主流电动车企业的水平,年销达到5万-10万台,这是第一步。

福汽背书的混合所有制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请介绍一下云度新能源的背景,这个项目和福建汽车有什么关系?

刘心文:这个项目最早的来源是福建省,福建省特别想发展新能源产业,而福建省所有汽车产业都分布在福汽之下。云度项目是在2015年开始运作的,2016年正式成立。一期总投资大概20亿,因为有政府的配套资金,所以注册资金9亿。

林密:与福汽合作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资金。另一方面,汽车是庞大的产业,有政府的加入是好事。此外,福建省走了非常大胆的一步,做混合制经营,这在汽车产业是独一无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比较受激励。

《21世纪》:混合制经营之下,各方的持股比例是怎样的?

刘心文:云度的第一大股东是福汽集团,占股39%。所在地的莆田市国投占股34%,第三大股东就是管理层,管理层现金投资总共1.3亿,占15.56%的股份。云度目前的员工数量大概580人,工程和技术人员300多人,入股的管理层占一半以上,大概200多人。

《21世纪》:为什么云度项目刚刚成立不到两年,但是新车上市的速度很快?π1和π3是不是基于某一款现成汽车的电动化?

林密:云度新能源虽然成立晚,但是团队在云度之前已经受聘于福汽集团,福汽此前有一个联合工作项目组和电动车团队,云度是在这个团队基础上孵化的品牌,在研发上早已开始。而福汽整体在电动车方面的积累在2011年、2012年就已经开始。

资质审查侧重正向研发

《21世纪》:资质审查除了15辆样车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要求?

刘心文:主要包括三个要求。一是正向研发能力,要求具备三年以上的研发历史以及正向开发经历。二是所有能证明正向研发的文件,包括开发过程中所有依据的流程、标准、程序文件等。准备的材料要随时应对每一步检查。

不仅如此,整个电池研发能力,包括轻量化、网联化能力等等都应具备。审批特别注重研发,而不是做出15台样车就能够检验过关,必须能够证明15台样车是由自己研发制造。第三就是实验室,新创公司需要具有27号令中所具备的所有硬件设备,还要有试制条件。这三个从研发角度的技术条件必须要有,还有就是级别规划。

《21世纪》:除了福汽背书和良好的机制,与其他新创电动车公司相比,你们的与众不同在哪里?

刘心文:我们在新能源的发展布局上不是“买买买”的角色,而是建立一整套核心技术班子,所以一开始就进了电动车所有的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正向研发,而不是让供应商去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多项专利。可以说,别人在玩票,我们在玩命。

《21世纪》:云度为何只做电动SUV?

林密:我们认为SUV在中国的份额将占到百分之十几,而且会增长得非常快。同样,电动车也应该以SUV为主,一方面满足需求,另一方面提供大空间。从技术方面来讲,SUV使电动车更安全一些,同时它有更多的空间去布置更多的电池。所以我们认为能够把SUV市场吃透,品牌核心点就留了下来,品牌也就活了下来。

抓住五年窗口期

《21世纪》:目前项目的进展如何?

刘心文:云度新能源定位于专注正向开发的纯电动SUV,目标是为社会中间层打造优质电动车。目前四款产品从A0、A0+、A级到C级全部排开。2017年计划上市两款新车,云度的整体开发策略是量产两款、开发一款、运营一款,四个项目并行。

《21世纪》:云度会不会采用“互联网卖车”的形式?

林密:不会。考虑中国土地红利问题,我们将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店面标准与售后服务标准,同时基本上将售后放在外面,并加强远程监控,在这方面做微创新。

《21世纪》:云度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品牌,来自市场的挑战会比较大。

林密:相对来说,电动车的消费者比较大胆,他们既然选择电动车,也就并不介意选择全新的电动车品牌。第二,品牌接受的开放期应该还有一个窗口,可能五年以后这个窗口会闭合,这五年很重要。

《21世纪》:此前,对于新创公司造电动车有百亿资金门槛的说法,你如何看?

刘心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开发一款高大上的车型所需要的资金量会非常大,而相对大众化的新能源汽车,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资金。新创公司需要大量资金从头做起,但云度并不是从头做起,云度有福汽集团的积累与多年经验,在此基础上,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资金,但是我们将来要做更多更好的车也需要大量的资金。(编辑 周开平)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