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 从国家收购过渡到市场化定价,如何降低农民承受的改革成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慧
2017-03-08 07:00

■ 周慧 北京报道农业供给侧改革,依旧是2017年两会关注热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

两会.jpg

■ 周慧 北京报道

农业供给侧改革,依旧是2017年两会关注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今年提出了几份建议,包括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以及完善粮食收储制度等。围绕这些内容,3月7日,张晓山代表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

谁来承担改革成本?

《21世纪》: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以来,你觉得做了哪些实在事,进展如何。

张晓山: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提出供给侧改革,2016年全面着手做这个事情。目前第一只靴子已经抛出来了,各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制度取消,改革已经开始,但“大头”的改革还在后面。

《21世纪》:2017年粮食价格改革会有哪些新变化?

张晓山: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要继续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16年曾有消息说,小麦、稻谷的价格形成机制也要改,但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坚持和完善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所以至少今年不会改。

《21世纪》:你今年关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是关于什么?

张晓山:我提的是关注谁来承担改革成本的问题。市场定价初期,农产品价格下跌,必然导致农民多种多赔,影响最大的是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跟我们鼓励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开展适度规模化生产的政策是相矛盾的,如果大户种的作物越多,赔的钱越多,就没有积极性了。

未来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由国家收购过渡到市场化定价的过程中,做到农民利益不受损或少受损,缩短农民承受的改革阵痛期,降低他们承担的改革成本。

2016年,全国农民人均种植业收入只有2240元,名义只增长了1.1%,如果不是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会更低。但2016年外出农民工的人数只增加了0.3%,实际增加了50万人,未来农民增收越来越困难。

以2016年玉米价格下降为例,种玉米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减少。 实施价补分离政策后,东北玉米价格下降了25%-30%,根据政府建立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2016年补贴了390多亿元,东北地区的农民应该能勉强回本。没有补贴地区的农民会亏更多钱。

我建议政府在分摊改革成本中发挥作用,具体做法要跟做精准扶贫一样,瞄准种粮大户;另外一个方面,在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方面,政府可以而且应该大有作为,我们对农户的补贴,不应该单纯的财政补贴,而是利用金融资源等,帮忙农民抵御风险。

农业供给侧改革也不是单线的改革,而是综合的改革,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技术供给、制度供给的深化改革。

土地改革还待突破

《21世纪》:2016年出台了很多农业相关政策,你如何评价?

张晓山:新时期我们已经出了14个一号文件,只要30%的政策能落实就很不错了,对有些问题,还需要长远的重大的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一些根本问题不解决,很多改革难以推进。

《21世纪》:比如土地改革,你觉得哪些是根本性的问题?

张晓山: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土地承包关系要长久不变,但关于长久不变的具体政策,还一直没出来,这个顶层设计还没出来,确权能管多久?只能管到二轮承包结束。1997年开始,二轮承包的农地承包期为30年,那么30年以后怎么办?当下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农业是长线投资,现在开始投资,那么2027或2028年后怎么办,农地承包的政策如何调整,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1世纪》:土地改革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农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这三项试点工作已经扩展到33个县。如何评价改革试点的成效?

张晓山:现在都有一定的进展,但一些政策还未有突破性进展。试点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仅限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防止城里人到农村买土地使用权建房。这也意味着土地产权流动性有限,资源有效流动比较难,改革的红利有限,改革的驱动者和受益者也难有很大的动力来推动。也有做得不错的,比如我调研过的江西余江县,他们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余江县出台了21项宅改制度机制,步子迈得较大,不过是否具有可复制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编辑:吴红缨,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zhouhui@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