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创新驱动,推动发展全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3-15 07:00

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

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五年在同一天下午参加上海代表团的审议。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五年在上海团都谈到了创新,这不仅是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从中国改革的全局出发提出的系统要求。“全面创新”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动能。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对于旧发展模式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风险;而真正带领中国走向转型升级之路,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以看出,“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核心位置是何等重要。这里的创新是指“全面创新”,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通过创新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全面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处于一个双重挑战的环境之中。在内部,随着成本上涨、环保加强、劳动力紧张等因素,中国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已经大幅削减;而且,随着中国各个产业部门的迅速追赶,很多领域没有了模仿对象,需要不断创新,超越并引领世界技术变革。在外部,自从“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需要有新的技术革命作为驱动力引领全球经济走入新的发展周期。最近几年产业界都在探索,各国政府也在支持,期待出现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也就是说,中国将与其他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中国能够通过创新率先实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将在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中处于领头羊的位置,并有机会超越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全面创新当中,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决定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能否继续保持竞争力,能否超越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在中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内,国有科研院所主导科研力量与人才培养,国有企业主导经济发展,那就更要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协同作用,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以及人的能动性。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提出“制度重于技术”的观点,强调制度安排的作用重于技术演进自身。

科技创新是核心,而推动科技创新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前提,这意味着,我国政府部门在创新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我国政府通过大规模投资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那么,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中,需要从市场中撤出,在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同时,通过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与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机构与个人创新提供更自由的环境。

企业在创新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能否确立,主导作用能否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驱动战略的成败。科技创新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和增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才则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如何培育人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是创新发展中的核心要素。

中国当前既需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者在改革事业中应该是并重的,只不过前者是中短期工作重点,而后者是长期坚持的任务与目标,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位置,既是第一动力,也是最终的驱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整个民族不懈的创新才能完成。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