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永清环保董事长刘正军: 土壤修复如何产业化 设备化修复技术是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尔德 北京报道
2017-03-16 07:00

1489555433289101.jpg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是落实“土十条”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永清环保董事长刘正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目前永清环保已承接长沙望城区23.6万亩耕地整区修复服务项目,并在四川绵阳等多地承接了耕地修复项目。

经过近一年的治理,望城整区服务项目进展顺利,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且治理成本与其他技术比较大幅降低。接下来,将在更大范围上验证修复技术和模式的可行性和可复制推广性。

刘正军表示,我国开展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发比欧美发达国家晚20年,在修复技术、装备及规模化应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因此,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及装备水平。

国外技术设备水土不服

《21世纪》:相比大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是一种相对新型的污染类型,你如何评价我国在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领域的技术现状?

刘正军: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装备上看,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修复技术与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购置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无法体现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目前,国内企业通常采用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模式来发展土壤修复技术。但是由于国内的土壤类型、条件、污染程度及特性与国外均有较大差异,往往导致引进的国外先进修复技术设备出现“水土不服”。这就需要国内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适合我国污染土壤特点的实用性、经济性修复技术与装备,以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修复设备的支撑,设备化的修复技术是土壤修复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基础。尤其对于城市工业遗留的污染场地,因其特殊位置和土地再开发利用的要求,需要快速、高效的物化修复技术与设备。开发与应用设备化的场地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技术是一种发展趋势。

《21世纪》:如何解决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短板?

刘正军:国家应在政策层面加大引导与支持土壤修复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建设,鼓励大型修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创建国家及省部级的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为国产化土壤修复装备创造示范应用的条件。

其次,国家应在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帮助国内有潜力的修复企业扩大规模、强化实力。鼓励与支持企业自主开展国家重大技术研发计划(课题)的申报及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加大重大集成技术设备的研发投入,并通过他们加快实现技术的工程转化;鼓励修复企业进入设备制造细分领域,培育具有核心技术能力和规模化产能的先进制造厂商。

第三,进一步支持土壤修复产业并购投资,培育土壤修复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国内大型环保企业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并购投资等方式,兼并收购国内外同行业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企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的行业龙头企业。

并购引进吸收国外技术

《21世纪》:在土壤修复产业并购投资方面,目前你们开展了哪些并购?接下来有哪些并购计划?

刘正军:我们在2015年收购美国IST公司的案例,被业界定性为“中国上市环保公司2015年完成的海外并购第一例”,一举掌握IST公司51%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

收购美国IST公司只是永清环保提速国际化布局的第一步。2016年10月24日,我们在加拿大与一家为客户提供原位热修复设备和服务的工程技术公司MC2的主要股东签订股权收购意向书,拟收购该公司51%的股权。

目前,还正在与美欧及东南亚的几家企业洽谈收购与合作事宜,将很快落地。

《21世纪》:上述两项并购给你们带来了哪些业务和技术增量?

刘正军:并购的意义不仅仅在并购本身,而在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像IST的土壤、地下水等多领域修复技术体系和MC2的土壤及地下水热修复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开发先进技术,把先进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例如,在消化吸收MC2领先技术后,我们准备在浏阳经开区建设比MC2公司现有产能大10倍的生产基地,从而抢占国内外市场,提高永清在全球行业的话语权。

通过直接收购、与海外企业合资创办公司等多种方式,永清的技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产业链也更加完整。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wangjk@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