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货币政策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天明
2017-03-16 07:00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与之相应,今年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与之相应,今年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对于中性,很多人的理解是会适度收紧。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货币政策在稳健方面适当做得更加中性一些,会有利于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货币太松的话,压力就不够。

一般而言,与扩大总需求相适应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需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此,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应该主要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即对产能过剩的领域要减少货币供应、降低融资杠杆,以防止无效供给。当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求不搞一刀切,货币政策不能急转弯。

近年来,我国一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上发挥了应有的宏观经济效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的大形势脱节的问题,需要不断调整,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适度收紧货币政策,是与国际经济大背景相一致的。在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上,各国对以下问题达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不能只刺激需求而不调节供给,不加节制地发行货币无疑是饮鸩止渴,最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为明显的例子是美国,其国债余额目前已超过19.8万亿美元,几乎正好是2008年年中的2倍。其中相当一部分国债是由美联储通过数轮量化宽松增发货币购买。在此期间,美国M2增长了超过70%,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幅(不到30%)。美国已经退出量化宽松,目前正在寻求货币政策正常化,去年12月进行了近十年来的第二次加息,本月或6月很有可能再次加息。美国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意图可见一斑。同时,欧洲央行也开始讨论结束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及加息的可能性。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似乎也已走到了尽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也需要调整货币政策,以避免不正常的资本外流、本币贬值,影响贸易的正常节奏与规模。

适度收紧货币政策,是解决国内经济突出问题与苗头的需要。由于货币累积与供给减少,今年我国通胀有可能进一步抬头。防通胀始终是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1月全国CPI同比上涨2.5%,2月CPI同比涨幅虽然下降到0.8%,但核心CPI的涨幅仍然为1.8%,显示通胀压力比较大。欧美给通胀设定的警戒线是2%,触动警戒线就要启动加息。未雨绸缪,我们需要在货币政策预期上适当调整,才能给已经出现躁动迹象的市场降温,减少大家对价格上涨的担忧,从而稳住经济,使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有跟进的余地,更好地形成货币、财政、产业政策互相配合、三箭齐发的态势。

适度收紧货币政策,必须循序渐进。相比欧美日等利率处于负利率、零利率、低利率的状态,我国利率水平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同时,我国也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目前没有必要启动加息,需要给市场、企业、消费者、寻职者等市场主体一段政策预期消化期,防止因政策上的大起大落给经济带来损害。但是,循序渐进不同于原地踏步,固本培元的大方向必须明确。

应该看到,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情况下,资金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流入实体产业,而是更多地积淀在房市、股市等领域,远远超过实际需求,导致投机操作盛行,而且累积了一定的资产泡沫。当前应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挤去泡沫,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步入平稳健康发展的新常态。(编辑 欧阳觅剑)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