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十万亿PPP市场如何掘金 中信信托样本解析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奇 北京报道
2017-03-17 07:00

作为2014年底43号文打开的一扇窗,两年多来PPP在争议中快速成长。截至2016年底,已有1.1万个项目入库,规模达13.5万亿。...

作为2014年底43号文打开的一扇窗,两年多来PPP在争议中快速成长。

截至2016年底,已有1.1万个项目入库,规模达13.5万亿。业内人士直言,这是个庞大得不容忽视的资产市场。

不过当前PPP也面临诸多争议,尤其是一些地方通过异化PPP变相融资、违规举债,此外PPP项目还面临准入门槛高、信息不对称、资产流动性差、退出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金融机构究竟该如何介入PPP,并从中获益?

为解答市场疑惑,3月11日上午,中信信托信托业务部副总经理刘美燕、高级经理冯语昕;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胜春,PPP事业部副总经理、财政部PPP入库专家周勤等多位专家在北京市京城大厦内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在刘美燕看来,PPP作为传统信政合作的转型方向前景广阔,且近年来发展速度超预期。“13.5万亿,如果能有效切入其中,意味着未来的信托资产规模能上一个新台阶。”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PPP资产证券化正式落地,天津、上海两家全国性PPP资产交易平台上线将进一步完善交易、退出机制,促进PPP市场加快发展。

据了解,发展至今,中信信托PPP经历了“股+债”、“股+债”+“联合体”、PPP母基金管理人,俗称1.0、2.0、3.0多模式变迁,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突出综合服务。

“若金融机构在PPP项目中只是单一角色,比如只是提供贷款而不是去整合资源,那对于地方政府或合作伙伴而言,可能你的价值就不大,可替代性很强。”刘美燕称。

与此同时,整个PPP市场也在不断变化,不再仅是期限长、回报低适合险资进入。随着项目多样化,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私募基金均有其业务空间。中信信托相关负责人称,PPP市场正“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模式升级突出“综合服务”

《21世纪》:据了解,贵司目前主要采用“股+债”+“联合体”模式,优势是什么,对其他机构而言是否有借鉴意义?

刘美燕:业务模式在不断演变,从1.0到2.0到3.0。“股+债”+“联合体”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即PPP需要综合服务能力。若金融机构在PPP项目中只是单一角色,比如只是提供贷款,那对于地方政府或合作伙伴而言,可能你的价值就不大,可替代性很强。

所以要打造核心能力“综合服务”。基于信托功能优势,我们最早以资金角度切入时,非常关注各个环节的资金整合能力,即只要参与,就能安排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资金进出,这是“股+债”的意义。除资金问题外,还要解决项目的建设、运营,所以提出“+联合体”,即将PPP相关主体的各方面资源整合在一起,比如中信信托操作的“黄石项目”,资金、建设、运营都在一起,基本涵盖项目需要各方。否则若差其中一方,项目落地就显得困难重重。

《21世纪》:中信有集团优势,“+联合体”更有优势,那其他信托公司该怎么办,“+联合体”对其它机构有没有借鉴意义?

陈胜春、周勤、刘美燕:都有借鉴意义,因为这是PPP项目的特定需求。当然其他金融机构也可以各自探索,因为每家公司的长项不太一样。

中信集团非常支持PPP,背靠大树我们肯定充分利用,但集团未必所有资源都有,且对地方政府来说,有些项目它们很青睐地方企业,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对项目所在市场非常熟悉的企业,央企并不一定适合所有PPP项目,所以不论是否有集团背景,都应该团结更多资源,选择最合适的一方,以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式组合起来,也是管理能力的体现。

《21世纪》:就贵司经验来看,如何识别好的PPP项目?

周勤:相关部委文件对PPP项目识别有相应尺度,但不同参与主体还有自己的视角。金融机构选择PPP除了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地方政府的财力、级别、公信力外,还非常重视PPP项目的规范性,一个通用的辅助判断依据是:进到两库(财政部和发改委PPP库里的项目)。

因为入库项目中政府及咨询机构做了相当多的前期工作,信息具有公示性和公信力,监管部门和公众可以调取、查看。入库项目中,参与意愿最高的是部委的示范项目。如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发改委、住建部、交通部等示范项目,下一层级是省级示范项目。因为示范项目能进能出,如果操作不规范也有可能被调出示范,相当于对地方政府的信用约束还有更上一层的手段。

PPP的同业合作流变

《21世纪》:保险资金回报、期限与匹配度PPP更高,是否考虑与保险机构合作,是否有相应案例?

陈胜春:现在保险资金是我们重要的机构投资人。具体机构不好讲,但趋势上确实有增多趋势,因为保险资金期限长,一般8年以上。包括在推的部分项目,都是跟保险公司沟通,未来随着新项目推出,保险机构的操作思路会越来越清晰。

《21世纪》:部分保险公司人士也开始意识到险资最适合PPP,那它们为什么要跟信托合作?

周勤、刘美燕:虽然各方都认为险资最适合PPP,但是此前险资进入PPP其实并不多。第一,目前险资成本还不算很低;第二,险资非常关注主体信用评级,而PPP国家的主导方向是不看主体信用看项目信用;第三,主流险资管理人更倾向于大项目,如百亿量级的PPP项目,集中于轨道交通或特大交通基础设施,但不太能接受综合回报型,如偏开发类项目。所以目前险资投入PPP最主要是地铁及部分管廊,项目来源比较集中。

险资大但不灵活,因此险资和信托结合更在于信托制度优势,信托非常适合做架构,作为SPV实现破产隔离、经营范围限定等功能,而且具有资金制度安排优势。信托作为专业组织者去整合资源,与保险公司、银行都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作伙伴。

《21世纪》:近两年来,PPP项目参与各方及整个市场是否有一些变化?

刘美燕、陈胜春:近两年来,金融机构对PPP的看法变化很大。2015年几乎没人愿意看PPP项目,但2016年上半年、下半年及2017年初,金融机构后台的政策基本上是半年一刷新,对于PPP的认识上正逐步清晰、完善。尤其是前两天我刚看到一家金融机构新出的PPP投资标准:“只要是地级市PPP都可以看”,而一年前基本没有什么项目可以入他们的眼。

在PPP几十万亿市场形成后,底下不同层次的市场会细分出来,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但现在很多观点还停留在PPP就是期限长、成本低,其实时移势易,市场亦在变化。除了一些项目期限长、利润低、风险小,适合险资外;有些项目具有经营性和风险性,期限可能没那么长,如产业园区、污水治理等,可能是银行理财、家族信托资金进入;一些项目收益更好、风险更大,可能引导信托、私募基金进入。

多渠道完善PPP退出机制

《21世纪》:近期,中信信托参股的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天金所”)与财政部PPP中心共建首家全国PPP资产交易平台,这一平台有何作用?

刘美燕、冯语昕:天金所是财政部批准成立的交易所,一直在开展金融资产交易业务,去年年初,我们觉得PPP发展亟需交易、转让平台,所以一起推动天金所成为现在财政部PPP中心指定的两家试点PPP资产交易和管理平台之一,把PPP产业链上的建设、施工、运营、咨询、规划、设计等各方组织起来,实现信息对称,为政府、产业方、金融方提供服务,促进PPP落地、交易、证券化。

我们将称之为四级市场:初级市场(政府采购平台),为政府、产业方寻找咨询方、资金方;一级市场(发行市场)满足PPP项目募集资金的需要;二级市场(转让市场)满足PPP资产持有方流动性需求;三级市场(证券化市场)满足持有方将大额、长期限的PPP资产证券化交易需求。

《21世纪》:近日,“华夏幸福” “首创股份”等四个PPP资产证券化项目获准发行。你们如何看待PPP资产证券化的开启?与天交所建的PPP平台是否会有类似、重叠。

周勤、刘美燕、冯语昕:资产证券化公开发行往往是已经形成了PPP的基础资产,是前面四级市场中的最后一环。

“华夏幸福”等资产证券化公开发行反映了参与各方对于退出渠道的需求,但这种方式适用范围并没那么广。现在是选41个项目,首批只有9个项目,都是收益性较强或已非常成熟的项目。现在发改委、证监会推的公开市场资产证券化,必须同时兼备发改委规定的四个标准,主要适用于已推进了十几年的能源或城市公建行业的特许经营项目,即PPP 1.0项目。

而2.0、3.0项目中,如政府付费项目、公益类项目适用这种途径的其实不多,距离真正市场化、标准化还有一个阶段。对于PPP这种万亿级市场来说,公开市场发行目前阶段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还需要其它多种方式,比如交易商协会也在推进ABN。天金所可以成为类标市场。

《21世纪》:近期,财政部发文要求核查PPP项目“风险分配不当”等问题。有业内人士称,部分PPP项目可能带来地方政府隐性负债的增加。实操中这种情况是否存在,如何防范和解决?

陈胜春、周勤:从规范意义上讲,PPP项目中的政府支出责任并不能简单和政府负债划等号。政府负债是刚性的,不管怎样都必须还本付息。

而PPP项目一般最起码要做三个文件,一个方案两个论证,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要求PPP项目下政府所有的支出责任不能超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的10%,这说明PPP必须量力而为,并不是负债;另外项目操作后还涉及绩效考核、按效付费,若社会资本方表现不达标可能少付费,甚至合同终止,不是一个刚性债务的概念。

现在所谓PPP增加政府隐性负债,往往是一些程序上出现偏离,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不规范操作。从各地发展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对PPP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愿意去中西部投资的主体较少,供需上会出现矛盾。且过去两年PPP相应政策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会让人有突破的可能性。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