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曾刚:科技驱动金融创新,模式变革存监管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娜 上海报道
2017-03-17 10:3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颠覆性的模式变革则因为金融本质属性以及监管方面的原因,短期内也不宜期待过高。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科技部门在银行的业务发展当中都处于附属的角色,如今,则正在开始变成一个引领银行业发展的重要部门。

“科技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效率提升,它意味着整个服务的渠道、模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出席2017区块链金融&金融科技中国年会,并以《金融科技与银行业创业》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他指出,科技驱动着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创新,具体体现在数据化、自动化和柔性化三方面;金融科技在传统金融的众多领域和环节都将带来深刻改变。

曾刚    

“金融科技从方向上看是没有问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具体在哪些领域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一方面,市场机制会通过不断的淘汰,来选择最符合金融本质的创新模式;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的特殊性,监管上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是金融科技创新可能会面临的约束。”曾刚在会议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颠覆性的模式变革则因为金融本质属性以及监管方面的原因,短期内也不宜期待过高。

以下为访谈实录:

21世纪:如何看金融科技创新在银行业的应用?

曾刚: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从技术层面是很多的,但金融有其本质属性,也有其特殊的监管环境,因此,在强调金融科技重要性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其影响。比如区块链技术,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金融业务应用区块链后,业务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它可能会解决一些金融业务现存的一些问题,导致效率的提升,但也会引发新的潜在风险。并给监管带来全新的挑战。从目前来看,许多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区块链技术都非常关注,但对其应用发展,也还保持着非常审慎的态度。

金融科技从方向上看是没有问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具体在哪些领域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一方面,市场机制会通过不断的淘汰,来选择最符合金融本质的创新模式;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的特殊性,监管上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是金融科技创新可能会面临的约束。一般说来,在发展初期阶段,行业规模较小时,监管会保持相对宽松的态度。但一旦形成规模,潜在风险上升,监管规范就不可避免。

21世纪:银行业对通过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开发技术和产品的态度?

曾刚:过去银行的科技投入主要是购买设备和系统等“硬件”方面,如今则需要和科技公司、电商企业的合作来升级服务场景。银行的心态是很开放的,已经在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合作来获得技术和场景方面的支持,并以此为基础提供更为便捷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银行的科技合作有很多种方式,既有技术开发上的合作,也有科技产品上的合作。不同类型的银行会根据自身能力和战略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合作模式。个人认为未来面向银行的金融科技的外包是可以关注的点。

21世纪:区块链技术在国内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的应用情况?

曾刚:还处于起步阶段。区块链的想象空间很大,但目前的应用范围有限。

区块链是一项底层技术,具有无中心、有节点、信息透明等特点。理论上,区块链技术能实现点对点交易,跳过了中间环节,效率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也能有效降低相关的金融风险。目前来看,在一些业务领域,如供应链金融等,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质押登记体系缺失问题,确保商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传递,在有效降低风险的同时,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更及时高效的支持。此外,在银行内部管理乃至大型企业机构的内部管理上应该也有应该有一定的应用空间。

但去中心化同样也会带来“多节点”、“去管理”的问题。这极有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不排除被恶意控制、利用的可能,并产生极为高昂的社会成本。在支付清算领域,这种潜在风险尤为突出。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与现代金融如何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去中心”所带来的“去管理”问题对监管者构成了潜在的挑战,而反过来,监管的态度反过来也可能会影响到区块链技术最终的发展走向。

(编辑:林坤)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