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捕手》: 捕捉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心灵

21世纪经济报道 任明
2017-03-18 07:00

任明提醒我们一些美好的东西确实存在过,这是《天才捕手》的价值——虽然这部电影差强人意,在电影性与文学性上都...

任明

提醒我们一些美好的东西确实存在过,这是《天才捕手》的价值——虽然这部电影差强人意,在电影性与文学性上都很平庸。

《天才捕手》: 捕捉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心灵.jpg

今年是电影《天才捕手》中的主角,发掘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美国文学天才的著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逝世70周年;而电影的文学原著、当年获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传记《麦克斯·珀金斯:天才们的编辑》(1978)出版也有39年了。在这样一段算不上漫长的岁月里,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不仅确实生活在一个图像的时代里了,所谓“阅读”与“写作”也不再依赖纸张和墨水,而主要是在显示器屏幕和键盘上进行。写作因此可以变得无限长,而阅读可以变得无限短——所谓“浅阅读”、“微写作”,直至动辄数百万字的网络连载小说。正如《天才捕手》上映时大家都在吐槽的:这是一个没有编辑、只有“小编”的时代。编辑的宝贵存在正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文字洪流;而我们所谓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浏览”而已。

作为一部平庸失败的电影——无论在讲故事的方式还是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天才捕手》最大的亮点就是让我们重新回顾了文字之美。仅凭这一点,这部电影已经堪称是料峭春日中的暖阳了——感觉好莱坞的各类续集已经霸占周围电影院好长时间了,灾难、异能、游戏、怪兽,好像有关真实的生活,我们再也没有什么好说。

确实,作为一部片首标注着“一个真实故事”的电影,《天才捕手》沉闷而毫无灵感。片中人物仿佛是受剧本控制的牵线木偶,有着舞台剧的一板一眼,却没有真实生活中的灵感与灵动——本片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是英国一位戏剧导演,本片是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然而这部表现编辑与作者关系的电影还是展示了文字的惊人魅力:珀金斯在拿到沃尔夫那厚厚一摞手稿时,那些饱含激情与韵律之美的文字瞬间就打动了他——拜文字所赐,这是影片唯一体现出某种诗意的片段:褪去外衣,沉入黑夜,你会看到4000年前在克利特岛上开始的恋爱,昨天刚在德克萨斯州结束……毁灭我们的种子将会在沙漠里开花,拯救我们的灵药却生长在高山岩石边。每一刻都是四万年的果实。这争分夺秒的日子,就像苍蝇嗡嗡叫着返回死亡的家园;每一刻,都是所有时代的窗口。……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隐藏着的门。在石头、叶子与门中,在所有被遗忘的面孔后面,谁曾知悉他的兄弟?谁曾洞察过他父亲的内心?谁不曾被遗忘在永远禁闭的牢笼里?谁不是生而疏离,至死孑然?……(《天使,望故乡》)当这些文字以画外音的形式在银幕上回荡时,科林·菲尔斯所扮演的珀金斯那凝重而若有所失的表情——差一点就沦为“无感”但最终还是精彩地体现了文字所具有的魅力。所有对文字有所感应的人都不得不承认,沃尔夫的写作就像是奔涌而来的诗篇,荡溢着叩问心灵的魔力——而这正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迷惘的一代”在文学上的典型特征。

而珀金斯则是一位理性而节制的编辑,他看重的是如何将一本书完美地呈现给读者。“没有什么能比一本书更重要的了。”也许就是这一信仰照亮了他作为编辑不凡的一生;在这一信仰之上,诞生了他对有才华的作者全心付出的热情。他发掘并陪伴作家的成长——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也旁观并陪伴着他们生活的混乱。每位作家都是不同个性的产物,而珀金斯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从这些截然不同的个性中看出真正的生命力所在。正是这种对生命力的信仰与信心,使得这位拥有“睿智、谦逊、低调,和一丝不苟的正直”(其传记作者司各特·伯格的评价)的编辑堪称是一位真正的人本主义者。遗憾的是电影并未能好好体现这一点。整部影片在叙事上处于一种三心二意的状态,无法在珀金斯的冷静与完美、沃尔夫的热情与混沌、艾琳的神经质与歇斯底里之间构建起有效的人物关系,他们被不明所以的“上帝之手”拉着东跑西颠,彼此之间的碰撞也生硬而无聊。

影片还有一处也让我感到了文字之美而那美丽的文字只属于过去的时代。沃尔夫在与珀金斯一家共进晚餐时说自己要写一本有关美国的书,要写美国的山川河流树木湖泊……其话语之热烈让我想到,真正打动人、有价值的文字必然是出于爱。而珀金斯对沃尔夫略显生硬的表白:“我总是害怕我毁了你的书。谁知道你最初写的那些是不是最好的呢?我可能不是让书变得更好了,而只是让它变得不同了。”这种对原初的生命与灵感的尊重,可能任何人都要承认在今天已经消失不见了吧。

提醒我们一些美好的东西确实存在过,这是《天才捕手》的价值——虽然这部电影差强人意,在电影性与文学性上都很平庸。这样一部电影被推荐去角逐去年的“金熊奖”,这只能说可能全世界的电影界都缺少这种体现人文之美、情怀之美的电影吧?(编辑 李二民)

X

分享成功